曹操為什么不當皇帝?
網友解答: 曹操不稱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快。雖然曹操多次說自己甘做漢臣,但是大家都不是傻子,要說他一輩子沒想過稱帝,那誰都不信??墒遣懿贋槭裁礇]稱帝呢?因為功業(yè)不建。曹操想
曹操不稱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快。
雖然曹操多次說自己甘做漢臣,但是大家都不是傻子,要說他一輩子沒想過稱帝,那誰都不信??墒遣懿贋槭裁礇]稱帝呢?
因為功業(yè)不建。
曹操想要的功業(yè),是統(tǒng)一天下,事實上,他曾經無比接近這個目標。
統(tǒng)一天下,則名正言順,天下人皆心悅誠服,代漢是理所應當。后世李唐代楊隋,劉宋代東晉,都是走的這個路線。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廢三公,自任丞相,率大軍南下荊州,荊州官兵畏懼,不戰(zhàn)而降。此時的曹操,占領了整個中原地區(qū)和荊州,普天之下,只有西涼馬騰、江東孫權、西蜀劉璋、漢中張魯和被打的丟盔棄甲的劉備沒有被剿滅,天下沒有任何人敢跟曹操爭鋒。
實際上在這個時候,曹操已經無比接近統(tǒng)一天下的目標了,只要他采取正確的戰(zhàn)略。
西川的劉璋,是出了名的慫包,數(shù)次向曹操示好。如果曹操此時西進益州的話,不用打,嚇也能把劉璋嚇死。如果曹操占領荊州、益州,在加上中原之地,那東吳的主戰(zhàn)派,估計就根本不存在了。
可惜,曹操選擇了東進東吳,赤壁一戰(zhàn)打的大敗虧輸,斷送了統(tǒng)一天下的良機。
難道曹操從此以后就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了嗎?
倒也不是。
幾年以后(公元215年)曹操征服了西涼馬騰和漢中張魯,占領了四川的門戶——漢中。
漢中是益州門戶,被人稱作“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是劉備的必爭之地,曹操占領此地,也就是為了繼續(xù)南征四川做準備??上Р懿僬碱I漢中以后,在遼東和合肥都爆發(fā)了大戰(zhàn),曹軍沒有進一步行動。
果然,三年之后,公元218年,劉備帶著全部兵力傾國而來,經過兩年的爭奪——曹操退出了漢中,四川門戶封死。
漢中之戰(zhàn)對三國意義非常重大,漢中之戰(zhàn)如果劉備輸了,則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劉備為了打贏漢中之戰(zhàn)傾盡所有)。如果曹操輸了,則三國格局定鼎。
從此以后,東吳和蜀漢完成了地形閉環(huán)。東吳依靠長江天塹,蜀漢依靠秦嶺大山,兩國占據了中國最堅固的兩種地理優(yōu)勢,從此以后,曹魏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微乎其微。
再接連打擊之下,曹操稱帝的心被按下了。
在失去漢中的同一年,關羽在荊州發(fā)起了攻勢,曹操親自指揮救援樊城,結果遭遇關羽水淹七軍,曹操甚至想要遷都避禍。
接連的戰(zhàn)爭,在后期是接連的戰(zhàn)敗,他們不斷消耗曹操的精力,也讓曹操明白,自己此生是不可能統(tǒng)一天下了。
關羽死時,曹操已經病入膏肓,一個垂暮之年的老人,他的精力和志氣都支撐不起稱帝這么大的政治運動了。
所以曹操決定把這件事交給他兒子去干,他說“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才當上天子,你們要勸進,勸我兒子吧。
另一方面,曹操不稱帝,也是為了惡心一下劉備和孫權。
劉備以忠臣自持,可是咱們都知道,劉備一直有帝王理想,后來也的確稱了帝,孫權亦然。他們在等什么?
等曹操篡漢。
只要漢朝亡了,劉備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扛過大旗稱帝,孫權也可以擺脫漢臣的名分稱帝。可是曹操偏不!
只要漢獻帝還在許昌坐一天,你劉備就一天不能稱帝。
熬,我也要熬死你!
事實上,這個政策差點就成功了。曹丕代漢以后,劉備立刻稱帝,但兩年之后就病死在了白帝城。如果曹操再多挺哪怕三年,劉備也會跟曹操一樣,頂著“漢臣”的名分過一輩子了。
網友解答:曹操確實想過當皇帝,并且也有稱帝的計劃流程。如果他再能多活五至十年,說不定就稱帝了。但關鍵是曹操他很得意,他認為自身的優(yōu)勢太大,代漢之事可以緩緩圖之。豈不料在他的生命晚期,連續(xù)遭遇了漢中之戰(zhàn)和襄樊之戰(zhàn)對他的政治打擊。因此,最后曹操也就沒能夠稱帝。而稱帝這個事,就交到曹丕手上了。
先列一個大事年表,簡述曹操為了稱帝所做的準備工作: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戰(zhàn),曹操敗歸。這一戰(zhàn)對曹操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猶如是破一盆冷水。
公元209年曹操下詔征辟豫州、揚州名士,借以擺脫曹氏集團對以荀彧為首的潁川派的依賴。同年曹操下令訓練水軍,并征討孫權,收復了被孫權攻占的淮南地區(qū)。
公元210年
曹操休整一年。當年,他發(fā)布了《讓縣自明本志令》,從輿論上對孫權劉備抨擊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的言論進行了回應。當然了,曹操心里在想什么,其實大家都知道。他這么做,只是在掩耳盜鈴而已。
公元211年
輿論攻擊的風頭散去,曹操封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其它三子也一應封侯,曹操的野心開始顯露。但是由于當年西涼的馬超、韓遂叛亂,曹操便將立國一事延后,由他親征關中。到了年底,馬超、韓遂退回涼州,曹操留夏侯淵屯長安。
公元212年
外患以除,曹操班師回鄴城,顯露出他想封邦立國的野心。在遭到荀彧的反對后,他最終逼死了荀彧。朝野因此震動,沒有人再敢跟曹操較勁。
公元213年
在掃清了反對派后,曹操稱魏公。這是曹操為了稱帝而走出的第一步!從這開始,東漢內部正式分為兩派:漢臣派和魏臣派。而掌權的多是魏臣派。漢室名存實亡。曹操的兄弟夏侯惇甚至揚言:“恥為漢臣”。
公元214年
曹操幽禁伏皇后,漢獻帝徹底淪為傀儡。但由于劉備得益州,曹操只得南下?lián)P州,與孫權大戰(zhàn)。他這么做其實就是為了減輕外患壓力,逼迫孫權投降。(因為曹操認為孫權的威脅大于劉備,只要打服了孫權,劉備便不在話下)
公元215年
曹操征討漢中。年底,曹操班師回鄴城,留夏侯淵屯漢中,沒有乘勢攻益州。至于不攻蜀的原因,當時并沒有人知道。曹操對此只說了一句:“人若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沒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公元216年
曹操火急火燎趕回鄴城的原因真像大白,因為他要趕回去稱王。當年四月,曹操稱魏王!這是漢朝至王莽篡漢之后,第二個逼迫皇帝封王的。
公元217年
曹操為了自己稱帝做準備,他再次率大軍再征東吳,孫權望風請降,曹操得意而歸,稱帝一事看似水到渠成。于是德勝之后的曹操設天子旌旗,設十二旒,車馬等。一切都與天子的規(guī)制相同。同時曹操冊立曹丕為王世子。他想稱帝的野心,小孩都看出來了。
公元218年:
劉備集益州之力,全力攻討漢中,這是一件對曹操聲望打擊巨大的事件!因為這件事情嚴重拖了曹操稱帝的計劃。為了穩(wěn)定軍心民心,當年七月,曹操親自率軍征討劉備。大軍至長安時,傳出宛城侯音叛亂的消息。曹操又不得不分兵去平叛。
公元219年:
非常重要的一年。當年正月,宛城叛亂雖被平息,但夏侯淵卻在漢中戰(zhàn)死!于是曹操不得不離開長安,親自到漢中陽平關與劉備決戰(zhàn)。到了五月,曹軍的糧道被截斷。曹操被迫下令班師,十多萬魏軍如喪家犬一般朝斜谷道爭相逃命,曹操主動放棄了漢中。
此后,曹操將稱帝一事再次擱置。他率大軍駐關中,與劉備在漢中形成對峙局面,意圖奪回漢中。當時在荊州的關羽乘機攻打襄陽、樊城二城,打算從戰(zhàn)略上逼迫曹操從關中撤軍,以減輕漢中的壓力。
豈不料關羽的進攻居然反客為主,全殲了曹操派去增援襄陽的于禁七軍。同時,鄴城的魏諷叛亂,宛城的反曹勢力也起兵,最終造成了宛洛大震,曹操一時想遷都的結果。
這個時候的曹操內外交困,他的稱帝之心也就只能再次被擱置了。
后來孫權上書曹操,孫、曹聯(lián)合夾擊關羽。
當年閏十月,徐晃破關羽,呂蒙出兵,取得了荊州。
年底,關羽被殺。
一個月后,曹操逝世。他的稱帝夢,徹底的告吹了。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十個月后。曹丕代漢自立,漢朝滅亡。
從時間表上看,曹操他哪里是不想稱帝?他最后沒有稱帝,只是因為他要臉,想在稱帝之前把事情做全了。讓別人沒有辱罵他的理由。當然了,曹操本身也有很多其他的事得去做,最后把他給累死了。
那么,曹操在稱帝前要做哪些事呢?
一方面,劉備孫權的威脅還存在。他自己絕不能亂,否則只會便宜劉、孫。
另一方面,朝廷的保漢派要鏟除。而鏟除這些人只能智取,否則天下大亂!
第三點,漢獻帝也要妥善處置。絕對不能直接廢了他,否則也是天下大亂。
第四點,他要解決儲君的問題。偌大的家業(yè)要交給誰?自己身邊這些一起征戰(zhàn)多年的猛將謀士,他們一個個的態(tài)度如何,到底支持哪個兒子?他都要弄清楚。
正是因為曹操的事情太多,所以曹操才沒有強行稱帝。而是選擇了溫水煮青蛙,一步一步的來。
公元212 年春,他取得了如蕭何一般的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待遇。這一年曹操58歲。
公元213年五月,曹操稱魏公,建魏國。這一年曹操59歲。
公元214年三月,漢獻帝授予曹操位在諸侯王之上的待遇。這一年曹操60歲。
公元216年五月,曹操進公爵為魏王,這一年曹操62歲。
公元218年,劉備攻漢中夏侯淵,曹操出兵救援無果,最終夏侯淵被殺。次年,曹操退回長安,這一年曹操65歲。
以上便可以看出,曹操已經做了所有的稱帝準備。豈不料中間殺出了劉備、關羽,嚴重攪亂了曹操的計劃。如果不是劉備在關鍵時刻給他來的這個沉重一擊,他很有可能就于公元219年左右稱帝了!
總的來說,曹操不稱帝,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自認為無需天子名義,也一樣終身是大漢帝國大部分疆域的實際控制者。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在搞定了朝野大臣的站隊問題和外患問題后(孫權請降),他是真的想當皇帝。只是他的命還不夠厚,沒有熬到那一天罷了。
至于曹操說的那句不愿稱帝的言論:“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那是曹操在臨死前說的話。這話說了沒幾天,曹操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