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隸書字帖值得推薦?
網友解答: 謝謝悟空官方邀請!學隸書,首先要推薦漢隸。漢隸,東漢時期已達到頂峰,至今無人超越。漢隸,有漢碑,有漢代摩崖石刻,有漢簡。漢碑,已出土的有200多種。首推《乙瑛碑》、《曹全碑》
謝謝悟空官方邀請!
學隸書,首先要推薦漢隸。漢隸,東漢時期已達到頂峰,至今無人超越。
漢隸,有漢碑,有漢代摩崖石刻,有漢簡。
漢碑,已出土的有200多種。首推《乙瑛碑》、《曹全碑》、《張遷碑》、《禮器碑》、《史晨碑》、《華山碑》、《肥致碑》、《朝侯小子殘碑》、《張景造牛碑》、《夏承碑》、《趙寬碑》《鮮于璜碑》。以上為碑帖風格各異,但都是漢碑中的經典,且具代表性。
上圖為《肥致碑》局部。
上圖為《禮器碑》局部。
上圖為《曹全碑》局部。
上圖為《乙瑛碑》局部。
漢代摩崖,推薦“漢三頌”,即:《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
上圖為漢代摩崖《石門頌》局部。
上圖為漢代摩崖《西狹頌》局部。
上圖為漢代摩崖《郙閣頌》局部。
另外,漢簡首推《延居漢簡》。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網友解答:感謝大師兄的邀請。
一、隸書形成的時間和特點衛(wèi)恒在《四體書勢》寫:“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p>這段話大概說明了隸書的產生原因,以及篆書、隸書不同的特點。戰(zhàn)國晚期,隸書逐漸形成,到了秦代,隸書進一步發(fā)展定型,成為篆書之外最為普遍使用的一種書體,雖然這種書體在當時,不登大雅之堂,但以很快的速度取代了篆書。隸書最開始以形制來區(qū)分,可以分為“碑隸”和“簡隸”,前者主要刻在碑石上,后者在竹簡和帛上。
二、秦漢時期的隸書秦代統(tǒng)治時間僅僅有15年,傳世的隸書作品并不多,以湖北云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為代表,這些隸書被稱為“古隸”。
西漢時期,隸書的面貌主要從簡牘中看見,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竹簡以及敦煌、居延等西北邊陲出土的大量簡牘,是研究隸書演化的重要材料??傮w都是向著不斷簡化、增強橫勢、雁尾規(guī)律化的大趨勢發(fā)展。
東漢時期,以碑隸為主,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1、嚴整俊俏的《乙瑛碑》和《禮器碑》
點畫遒勁挺拔,細而不弱,與雁尾形成提按的鮮明對比,字形方扁錯落,不拘一格,神采肅穆。
2、細膩溫婉,流美的《曹全碑》和《孔宙碑》
秀美飛動的點畫,娟秀清麗,圓筆仍用篆法,橫勢蕩然,不拘束也不馳驟,如神品。
3、嚴實厚重的《張遷碑》和《鮮于璜碑》
風格樸實雄厚,拙中見巧,可愛多姿。結字方正,筆方勢圓,章法求穩(wěn),求趣,提按的對比也有所弱化。
4、寬綽開張的《石門頌》和《西狹頌》
點畫參以篆意,結字舒展飄逸,體式開張大氣,整體章法錯落有致,變化豐富。
風格沉穩(wěn)含蓄,結字多古而厚,雄邁莊嚴,尤為被后代的金石學家推崇,梁啟超贊譽《西狹頌》為“漢隸正則”。
三、漢以后的隸書漢之后的隸書,缺少靈動的姿態(tài),沒有厚重沉著的質感。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也沒有太大的發(fā)展,較為冷落。
唐代隸書則極重法度,歐陽詢的《房彥謙碑》,只是在隋楷的基礎上加了一些波磔,徐浩的《張庭珪志》等,法度森嚴,但缺少漢韻。
宋元明時期的隸書,用筆較弱,缺乏金石氣度。
清代興盛碑學,隸書的價值得以發(fā)揚光大,面貌多樣,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其中,伊秉綬是成就最為突出的。他在漢隸的基礎上,把握住樸實敦厚的特點,簡化了用筆,裹風殺紙,內斂又不失拙趣。
此外,鄧石如、趙之謙的隸書,氣息渾厚老啦,飄逸而耐人尋味。
以上,都可以對比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