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鄭成功是倭寇,你覺得對嗎?為什么?
網(wǎng)友解答: 這個奇葩觀點出自高曉松!不得不說,這個觀點頗具有迷惑性。許多網(wǎng)友厲聲痛罵,可惜沒有戳中痛點?! 「邥运蔀槭裁凑J為“鄭成功是如假包換的大倭寇”?他主要有兩個支撐點:
這個奇葩觀點出自高曉松!不得不說,這個觀點頗具有迷惑性。許多網(wǎng)友厲聲痛罵,可惜沒有戳中痛點。
高曉松為什么認為“鄭成功是如假包換的大倭寇”?他主要有兩個支撐點:
其一,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大倭寇;
其二,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
高曉松所說的這兩點屬實嗎?雖然情感上不愿意承認,但不得不說,這是事實!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大倭寇,鄭成功的母親也就是日本人。
所謂“倭寇”并非一定就是日本人,而是在明朝盤踞在東南亞沿海一帶,與朝廷對抗,劫掠過往商船的海盜。
倭寇之中,十分之三是日本浪人,十分之七是中國沿海漁民。就如大名鼎鼎的倭寇汪直,許多日本浪人都在他手底下打工。
鄭芝龍是明末超級大海盜,鼎盛之時擁有20萬海軍,成為東南亞海上最強霸主。據(jù)史料記載,當時無論官船、商船要想平安往返,就必須掛鄭芝龍的旗幟,要想得到他的庇護,每次都要繳納三千兩白銀。單收保護費,鄭芝龍年收入就有一千萬兩白銀。
在與朝廷多次交手后,鄭芝龍一度接受招安,投降了明朝。但是在清軍入關之后,鄭芝龍再度背叛,又投降了清軍。只是清軍比鄭芝龍還要狡猾,將鄭芝龍扣押,要求他交出軍隊。
因此,雖然鄭芝龍一度歸順朝廷,但其本質(zhì)確實就是一個追逐利益的大海盜,稱其為倭寇,不為過。
至于鄭成功的母親確實就是日本人田川氏。一些朋友硬要說田川氏的祖先也是中國人。這份力挺英雄的心意可以理解,不過,為尊者諱反倒會讓人誤解。
高曉松那奇葩觀點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兩個論據(jù)上,而在于邏輯推理上!
父親是倭寇,母親是日本人,那兒子一定就是倭寇嗎?
雖然說中國自古流傳“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是也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有“出淤泥而不染!”
鄭成功雖然是倭寇之子,但是,從小接受的就是傳統(tǒng)儒家教育,平生志向,言行舉止與父親完全是兩樣人!
鄭成功六歲之前與母親在日本生活,六歲時因父親接受明朝招安,回到中國泉州讀書。
15歲時,鄭成功考中泉州秀才,21歲進入國子監(jiān)生造,拜浙江名儒錢謙益為師。錢謙益后來自個兒投降清朝了,不過學生鄭成功卻將他所傳授的忠君愛國思想全盤繼承。
鄭成功本名鄭森,錢謙益為其取字名曰大木,意思是希望鄭成功深沉整肅,叢眾茂盛,做一個有為君子。
后來,崇禎帝自殺,清軍入關。鄭芝龍擁立隆武帝,隆武帝見到青年鄭成功非常高興,賜其姓朱,名成功。因此朝廷內(nèi)外都稱鄭森為鄭成功。
隆武帝的賜姓給鄭成功很大激勵。后來,清軍南下,南明軍隊屢敗,鄭芝龍想要投降,就遭到鄭成功強烈反對。鄭芝龍認為兒子年輕不懂事,沒有聽從。
后來,鄭成功的母親被清軍抓捕,受辱而死。父親又被清軍扣押,因此,鄭成功更加堅定了反清的志向。
經(jīng)過一番波折后,鄭成功接管了父親鄭芝龍留下的龐大軍團,高舉反清的大旗,成為南明時期抗清的主要力量之一。
因此,我們可以說,鄭成功從最開始就不是寇,更不是倭寇。他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其身份就是南明將領!就是愛國志士!
此后他南征北戰(zhàn),一度打到南京,差點就實現(xiàn)光復明朝的大業(yè)。被清軍擊退后,他又攻下臺灣,作為反清根據(jù)地。
尤其是鄭成功將荷蘭人趕出臺灣,又多年經(jīng)營臺灣,使得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這個貢獻更是不容磨滅。
網(wǎng)友解答:
滿清康熙二年,基本上中國大陸,已經(jīng)被滿人全部占領了。
但是,也就在這一年,一支明朝旗號的船隊,從福建沿海的廈門、金門出發(fā),揚帆直指臺灣,在臺灣繼續(xù)堅持明朝政權的旗號20多年。
這支船隊的領導人?名字叫鄭成功。
這就是中國歷史教科書里,又一位被稱為民族英雄的人物。
其實鄭成功特別有意思,他是中日混血兒,他不是純種中國人,他爸爸叫鄭芝龍,是當年東南亞的大海盜,鄭成功的媽是個日本人,日本平戶人,小鄭成功長到六七歲的時候才回到中國,脫下和服穿上明朝的服飾。
接下來你懂的,學習漢語是肯定的,他為什么回國呢?他爸爸被官軍招安了,因為很多人造反的目的:最后就是為了被招安。
注:先反體制,然后招安了之后,混到體制內(nèi),這樣的話高官得坐、駿馬得騎。
他爸爸被招安后封為“總兵”,沒多久,崇禎皇帝殉國,然后弘光政權建立,清兵大軍南下,接下來弘光政權也滅了。
弘光政權一滅,鄭成功的爸爸在福建,就擁戴福建的唐王,建立了唐王政權(年號隆武),鄭成功他爸爸有擁立之功,這功勞太大了,所以皇帝封他為“太師”,意思是皇帝的老師,執(zhí)掌隆武政權的軍政大權。
鄭成功的爸爸是海盜出身,少不讀書,哪兒有什么君臣禮節(jié)?這皇上又是他立的,大權又在他手里,所以鄭老爹,對這皇上很不禮貌,根本就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反倒是鄭成功,因為他爸爸被招安之后,回國讀書,然后從小受過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懂得君臣之義、夷夏大防,所以對皇上非常恭敬,這皇上特別感動,心想,你跟你那賊王八出生的老子,真不是一根腸子爬出來的,你爸爸咋那樣,你咋這樣呢?
我太喜歡你了
皇上說,要有公主,我一定招你做駙馬,可惜沒有,這樣得了,我雖然不能招你做女婿,我認你做干兒子得了,賜之國姓,從今天開始,你別姓鄭了,你跟我一樣姓朱,并且給他取名“成功”,他原來的名字叫鄭森,改名叫朱成功。
意思是:反清復明一定成功。
賜爵延平王,一字王是親王,兩字王是郡王,延平郡王,封為王爵。
然后告訴鄭成功,你作為政權的基礎,卿家去外地練兵,練點不聽俺“皇上”指揮的兵,將來好輔佐你干爸爸皇上我反清復明。
鄭成功就去外地練兵去了,練兵的時候,清兵大軍繼續(xù)南下,從浙江入福建,他這個賊王八老子,流氓本性發(fā)作,哎喲!一看清兵大軍來了,我擋不住,咋辦?把皇上一捆,投降了……
鄭成功在練兵的時候,聽到這個消息,痛哭昏厥,醒來之后,有人給他遞來一封信,老爹給他寫來的勸降信,讓他投降,信上寫鄭成功的弟弟,還有好多人也都跟著一塊投降了,說咱們投降吧,全家能團聚,而且不失榮華富貴之類的話。
鄭成功看完書信,把這封信一撕,下令全軍穿白掛孝,給皇上戴孝,然后軍營當中堅起一面大旗,上書四個大字:殺父報國。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為國盡忠,不盡孝了。
接下來鄭成功率領部下,開始北伐,一路北伐就打到了南京,真不得了,當時清軍正是風卷殘云之勢,鄭軍打到了南京,鄭成功率領部下,祭奠了明太祖的孝陵,然后面臨長江,鄭成功慷慨賦詩: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據(jù)說,鄭成功這個時候,南明另一個政權,魯王朱以海的兵部尚書張煌言,兩人合并一處,17萬大軍圍住了南京,南京城里清軍只有4萬,當時南京京城的清軍將領,二江總督就使詐,跟鄭成功說:按照大清國法,我守城滿百日出降,家屬不被追究,所以你寬限我?guī)滋?,我一定歸降,我也是漢人,我愿意歸降大明。
鄭成功這一下就松懈了,中了人家的緩兵之計,結果人家清軍趁夜劫營,鄭軍大敗,十幾萬人馬損失慘重,數(shù)員大將陣亡,一路退 退 退,就退到了福建沿海的廈門、金門兩個小島。
兩個小島要養(yǎng)活十萬軍民,十分困難,幾乎可以講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正好臺灣島上來了人,給鄭成功獻地圖,請求國姓爺出兵,收回臺灣。
臺灣自明朝天啟年間,被荷蘭人占領,已占38年了,臺灣島上的漢族遺民,也曾經(jīng)發(fā)動過起義,但是由于裝備落后,被荷蘭人就給鎮(zhèn)壓下去了……
這一次島上來人,向鄭成功獻了荷軍的布防圖,鄭成功對臺灣的形勢,十分了解,而且他也覺得,既然廈門、金門兩個小島都守不住,最好就到臺灣去,作為抗擊清朝的基地,所以鄭成功就在康熙二年,率領2.5萬大軍,打敗了荷蘭人,就把臺灣收到了自己的手里。
臺灣收回來半年后,鄭成功就病死了,兒子鄭經(jīng)承襲了延平王的爵位,然后在臺灣建立了一個偏安的小朝廷,表面上還用永歷年號,實際上在大陸的幾個小朝廷皇帝都沒了,只有“監(jiān)國魯王”朱以海到了臺灣,但是也就跟囚犯差不多,做了食客,困居起來。
所以鄭氏父子兩代,等于就成了臺灣的土皇帝……
但是這二代人,在臺灣保境安民,發(fā)展文教,從大陸招攬遺民,開發(fā)建設臺灣,為臺灣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當時大陸都是大清了,只有這個地方,還是打著明朝的旗號。
康熙皇帝幾次派遣使臣,招降鄭經(jīng),康熙提的條件很優(yōu)厚,其實跟今天一國兩制差不多,鄭氏子孫世守臺灣,但是鄭經(jīng)本人要登岸(類似于人質(zhì))你要回大陸,你的子孫以守臺灣,但是鄭經(jīng)不干,鄭經(jīng)說:愿比照朝鮮、安南(越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不愿意剃發(fā)易服而改元)
等于鬧臺獨了,康熙豈肯答應?漢人一天不徹底歸降,睡不著覺啊,萬一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呢?
所以后來康熙皇帝,派原來鄭成功手下的大將,靖海侯施瑯(歸降派)率軍在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手里)把臺灣收回了。
收回之后,康熙皇帝還為鄭成功題寫了挽聯(lián),這個挽聯(lián)寫的非常棒:
四鎮(zhèn)多異心
兩島屯師
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
一隅坑志
方知海外有孤忠
四鎮(zhèn)多異心?當時南明,四個手握重兵的大將,最厲害的就是“寧南候”左良玉,麾下70萬人馬,不抵抗清軍,跟大明朝廷不一條心。
只有鄭成功,廈門、金門兩個小島,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差一點就光復了東南半壁江山。
諸王無寸土?唐王、魯王、福王、桂王,無寸土,打得到處跑,而鄭成功在臺灣那個小島,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所以我們看到,康熙皇帝,對鄭成功抗清的行為,不但沒有批判,相反是高度贊揚。
不管怎樣講,到了1683年,中國版圖之內(nèi),打著明朝旗號的地方?jīng)]有了,基本上全部歸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