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劉備沒有統(tǒng)一三國?
網(wǎng)友解答: 在劉備的鼎盛時期,文有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等,武有關張馬黃趙等,可以說陣容上還是很豪華的,但是為什么沒有統(tǒng)一三國呢?筆者以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硬實力1、人口據(jù)《通典》卷7《食貨
在劉備的鼎盛時期,文有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等,武有關張馬黃趙等,可以說陣容上還是很豪華的,但是為什么沒有統(tǒng)一三國呢?筆者以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硬實力
1、人口
據(jù)《通典》卷7《食貨·歷代盛衰產(chǎn)門·丁中》介紹,魏蜀吳三國鼎力時期人口兵力數(shù)量如下:
魏——戶66萬余,人口443萬余
蜀——戶20萬,人口90萬(劉備章武元年,約221年)
吳——戶52萬,人口230萬(孫權赤烏五年,約242年)
在冷兵器時代,除了指揮和將領的因素外,人口基本決定戰(zhàn)力。
2、將領和兵力
在魏吳兩國都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爭洗禮的情況下,蜀國雖有關張馬黃趙,但魏吳兩國也有很多的優(yōu)秀將領,同一時期如魏國曹仁、張遼等,吳國有呂蒙、太史慈等,雖然劉備集團將領表現(xiàn)優(yōu)于魏吳,但將領數(shù)量和兵力都不足,古代糧草運輸難度大,想攻擊魏吳兩國并獲得勝利,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二:天時、地利、人和
1、天時
劉備集團是有機會統(tǒng)一三國的,但都因為各種原因而失敗。
第一次是劉備得徐州,此時劉備硬件太差被翻盤。
第二次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行軍緩慢,劉表孫策沒動靜,勢力又被曹操消滅。
第三次得漢中到關羽北伐,劉備的二舅子糜芳和傅士仁背叛,關羽于臨沮被斬,可以認為,劉備那一代人失去了統(tǒng)一三國的機會。
2、地利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自給自足,易守難攻,但是在人口劣勢的情況下,更低也遠比魏吳要少,雖然劉邦能借助蜀地成帝業(yè),但此一時彼一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劉邦當時的環(huán)境是面對多個諸侯王,劉備集團則面對的是兩個相對成熟的政權。
3、人和
蜀國五將中,除了關張趙,都是在207年以后加入的,恰恰是208年到215年這7年時間,劉備集團開始起飛,先是橫跨荊益兩州,后將荊州三郡還與東吳,至219年中,又奪取漢中、上庸等地,劉備勢力達到頂峰。曹操想剿滅劉備集團,卻把劉備打成了皇帝,恐怕也就常申凱剿共,使得紅軍長征可比得上了。
而就在劉備勢力達到頂峰的時候,盟友孫權背叛和二舅子糜芳背叛,直接導致劉備死后蜀國只能以攻為守保證政權。
不僅限于此的是,劉備集團士族有荊州派和益州派,兩派在蜀國的內(nèi)部矛盾也很突出。相對而言,曹操有本家士族勢力的鼎力支持以及潁川派士族在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上的支持,如官渡之戰(zhàn)期間,曹操的糧草來源最穩(wěn)定的就是潁川,其他地方甚至曹操老家譙縣都或多或少不愿給曹操運送糧草;而孫權雖然領兵打仗不行,但孫權是玩權衡的高手,孫策臨終言“若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在實際操作中,一步步將權利回歸到孫權本人手中,曹劉子孫遠不及孫權。
所以,蜀國想在劣勢情況下翻盤,幾乎是沒有可能的,除非如諸葛亮隆中對所構(gòu)想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天下有變這種情況在關羽戰(zhàn)死之后基本沒有可能完成了。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襄陽記》中:
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則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實際上這就像《紅樓夢》中的判詞一樣,以預言的形式從司馬徽口里說出來,而且這個“安”字也用的非常巧,既非很明了的“得天下”,也非圣人所說的“平天下”,“安”字更多的則是治理國家使其安定的意思。
司馬徽在臨走時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與諸葛亮在上方谷的那場大雨里的絕望和魏延撲滅的穰星燈的結(jié)局,不能細想...
網(wǎng)友解答: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很多方面在三國鼎立的那個時代任何一方想要統(tǒng)一三國可能性都不大,在三國前期曹操如果不是赤壁大敗,如果是勝利曹操順勢攻取東吳的話,可以說曹操統(tǒng)一的三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但是劉備是不可能的,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劉備崛起時,天下大勢已在曹操一方。
劉備戎馬半生可謂是一事無成,在三顧茅廬時只有新野城作為自己的根據(jù)地,在這之前可謂說兵微將寡,能爭善戰(zhàn)的將領也就關張趙了,謀士可謂就更沒有了,請來了徐庶也被曹操以母親為要挾給騙了去。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時劉備已經(jīng)47歲了,年過半百了,這個時候相比建曹操、孫權可謂是一事無成吧。而當時曹操基本上已經(jīng)滅袁紹,擒呂布平定北方??梢哉f大半的領土都在曹操的手上了。當時曹操和孫權的根基都很深,留給劉備的領土可以說很少了。
二、諸葛亮和龐統(tǒng)的能力并不如想象中的厲害
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和龐統(tǒng)的能力夸大了,劉備用諸葛亮是看中他的戰(zhàn)略能力,而非他的軍事能力,赤壁之戰(zhàn)也基本上沒有諸葛亮什么事,諸葛亮只是在赤壁之戰(zhàn)上發(fā)揮了舌戰(zhàn)群儒的才能,其他的都是周瑜的能力。而且龐統(tǒng)在取西川時死了,這也是劉備集團的一大損失,再加上兩人都是人才,在劉備集團中難免會勾心斗角,這就會影響集團內(nèi)部團結(jié)。
三、關羽大意失荊州
失荊州可謂是對劉備集團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荊州灌溉便利,盛產(chǎn)水稻,內(nèi)阻山險,有金城之固,不僅是糧食產(chǎn)地,而且荊州四通八達,也是三個政權的交集的,如果三國后期荊州在蜀國這一方,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就沒必要千里迢迢的六出祁山,就可以直接從荊州出兵,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糧路被斷。諸葛亮隆中對也提到荊州是未來北伐的一個很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
四、蜀漢實力與曹魏實力懸殊太大
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的能力是很強,但打仗,北伐拼的是綜合國力,
曹魏定都洛陽,勢力最為強大。國土面積約為291萬平方公里。
蜀漢定都成都,勢力最為弱小,國土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
孫吳定都建鄴,國土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
魏國在亡國時大約有66萬戶,443萬人。
蜀國那是本來地盤就小,亡國時大約有28萬戶,94萬人。
吳國雖然地盤也不小,亡國時大約有52萬戶,230萬人。
從實力對比上劉備和其他兩國的差距是很大的,所以劉備統(tǒng)一三國的可能性是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