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思想家黃宗羲為什么認為“君主為天下之大害”?
網友解答: 這句話出自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里的《原君》。黃宗羲出生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他的一生剛好處在明清換代期間。明末清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歷
這句話出自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里的《原君》。
黃宗羲出生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他的一生剛好處在明清換代期間。
明末清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除了政治上的變化,經濟、思想等領域都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
黃宗羲參與過東林黨和復社,對明朝朝堂有切身體會。他也參與過抗清斗爭,對社會各層面也有了直接接觸。
抗清斗爭失敗后,黃宗羲歸隱山林,開始著書立說,《明夷待訪錄》因此產生。這部著作是他對時代的反思,也是他個人政治和思想學說的總結。
一、對明末政治的反思明朝皇權高度集中,自朱元璋廢除宰相后,君主獨攬全部朝政大權。但是皇帝的個人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一個人處理所有朝政,于是依附皇權的宦官集團禍亂朝政。
另一方面,皇帝賴以統治的官僚集團勢力膨脹,官僚集團處于各自的利益考慮,形成了不同的朋黨,導致了黨爭。
明末政治最突出的兩大問題就是閹黨橫行和黨爭不斷。
萬歷三十年,東林黨人顧憲成、高攀龍重建東林書院,議論朝政得失,引起當權者不滿。浙黨、齊黨、楚黨聯合起來攻擊東林黨。黨爭愈演愈烈。
明光宗期間,東林黨得勢,浙黨、齊黨、楚黨皆被貶斥。明熹宗時期,被貶斥的浙黨、齊黨、楚黨依附于魏忠賢,結成閹黨,對東林黨進行殘酷鎮(zhèn)壓。但閹黨得勢后,黨爭并未消停,又出現幾社、驚隱社、南社等等。黨爭無疑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是東林黨人,后來被閹黨所害。黃宗羲為了替父報仇,也成了一名黨人參與朝政。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后,黃宗羲積極參與,結果又因為黨爭遭遇排擠。
這段經歷對于黃宗羲后來的反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對明末經濟的反思明末商品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尤其是江浙地區(qū),城市經濟開始崛起。隨著私人財富的增加,統治階層剝削也日益加重。新興階層與統治階層的矛盾異常尖銳,比如圍繞礦稅的斗爭。
傳統的農民階層與統治階層的矛盾也非常嚴重。各地藩王和官僚與民爭地,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而明朝卻更加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農民不堪其苦。
從萬歷年間,由于邊境問題,軍餉不斷增加,而且是成倍的增長。這些軍餉幾乎都壓到了農民頭上。
沉重的壓迫導致農民起義不斷,而為了鎮(zhèn)壓農民起義,明朝朝廷又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民的征稅,導致更多的農民起義,形成惡性循環(huán),直至最終崩塌。
黃宗羲對此有過深入反思,提出了著名的黃宗羲定律,大概意思就是獨裁政權總會忍不住的對民眾加稅。
三、對明末思想領域的反思明末,陽明心學廣泛流傳,成為民間主流。陽明心學肯定了人對利益和欲望的追求,對程朱理學的克制形成了挑戰(zhàn)。
但在民間普及之后,陽明心學融入了大量佛家思想,心學逐步禪學化。
陽明心學發(fā)展到后期,變成了只談心性而忽視現實,淪為了一種空談。
明亡后,很多人批判陽明心學,認為空談誤國,才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黃宗羲對這種批判并不認同,他認為這只是表面現象,本質原因是“圣學不明”。黃宗羲的圣學是他所主張的經世致用之學,包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
四、自私自利說鑒于對明末政治、經濟和思想領域的反思,黃宗羲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思想,這套思想的核心內容如下。
社會最初,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這個自私自利的意思并非是指人性的惡,而是說最初的人可以自給自足,權利都能得到保障。君主的作用是服務公眾,保障人們自利自足。但是自從秦始皇開始,君主的存在侵害了公眾的利益,使得人們不能自給自足了。君主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了萬民的利益,還把萬民的利益據為己有,甚至驅使萬民為自己謀利。
因此,黃宗羲提出“君主為天下之大害”。
黃宗羲所說的君主是指專制君主,具體針對的就是自從秦始皇開始,不斷加強的專制皇權。他認為明朝滅亡最根本的就是不受限制的皇權。因為皇權不受限制,才有了皇權下的黨爭,才有了不受控制的加稅導致農民起義,才使得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得不到用武之地。
黃宗羲認為君主的職責是為天下萬民興公利除公害,使天下萬民能夠“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一旦君主不稱職,天下萬民就應該聯合起來,推翻君主。
不過黃宗羲對君主制本身是不反對的,他提倡的是一種開明君主制,要求君主必須稱職,要天下為公。所以他對上三代的禪讓制比較推崇,堯不稱職就讓舜來當君主,瞬不稱職就該讓禹來當君主。
不過在黃宗羲所處的時代,禪讓制是不可能恢復的。因此,黃宗羲設計了一套制度,來限制皇權。
比如他提出要恢復宰相制度,為了防止出現宰相專權的局面,要加設幾個副宰相,皇帝決策時需要宰相和幾名副宰相共同議政,不能由一人獨斷。
為了防止權力的獨斷,黃宗羲還提出了新型學校制度,由大儒擔任學校的校長,這種學校擁有人事任免權和對皇帝和官吏的教育權。皇帝必須得到學校的認可,宰相和各級官員也要得到學校的認可。學校的士人除了學習文化方面,還需要學習軍事知識,解決明朝時期的武將問題。
為了防止中央集權,黃宗羲還提出類似地方自治的方鎮(zhèn)。
總之,黃宗羲不僅是提出了限制皇權的理論,還設計了一整套治理方略。這套思想在當時無疑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他的思想在當時沒有社會基礎,很快就沉寂了。直到200多年后,被梁啟超重新發(fā)現,重新進行了詮釋,成為全新的革命思想。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網友解答:皇帝都是獨裁者難道不是天下之害嗎?
皇帝極天下之利于一家 獨享萬民之供養(yǎng) 驅遲百官為鷹犬 利誘文人為爪牙 以萬物為其家禽
天下財貨視其私產 為私利 可割土賣民 為己位殺愛國志士 為保全茍且跪地賣國者比比皆是
此等禽獸 不為天下之惡耶
共覽古今 始皇自為天地之主 劉邦以一家而天下 漢武為私仇陷七軍將士于死地 天可汗比前朝爭高句麗 趙匡胤安大將獻百姓任其魚肉 趙構殺岳飛 英宗害于謙 此等之事比比在目
皇帝天下之害也 獨裁邪教天下之敵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