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常常對佛學的知識有疑問,又沒大師指點怎么辦?
網(wǎng)友解答: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我的經驗是囫圇吞下,不知不覺間,答案會自己出現(xiàn)的。本來讀宗教經文就不是為了博學或炫耀的,只為了沖淡世俗的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千個讀者,有一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我的經驗是囫圇吞下,不知不覺間,答案會自己出現(xiàn)的。本來讀宗教經文就不是為了博學或炫耀的,只為了沖淡世俗的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雷姆特”。
我背《心經》的原因是因為在一個夢里有一位老和尚請我跟他一起誦經,以法護念。只是讀過幾遍的我在夢里沒法完整地背出來,心一著急就醒了。我很好奇自己能否依靠條件反射在夢里背書,于是把它不求甚解地背下了。可是再沒夢到和尚在夢里要我背經,倒是漸漸地對“空”、“色”、“五蘊”、“般若波羅密”這些字眼產生了印象。后來無意中在京東秒殺了一本《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里面把所有名詞都深入淺出、結合實際講解了一遍。
老實說,我是讀完了《金剛經》才知道它是“萬經之首”的,因為它不僅科普基本名詞,而且相當于大學給新生發(fā)的《學習方法》,啟發(fā)佛學學習中先要建立的“破執(zhí)”觀念。這個“執(zhí)”其中一個意思指的就是“為學日增”,佛法不重在見多識廣,重在“空性”。只要你讀了后能夠減輕思想負擔,就是“了悟”了。
所以,真沒必要追求名詞解釋,先背下來,能背多少是多少。背不下來可以讀中文版的,字里行間看出什么就是什么,這是屬于你的那一面,自己舒服和覺悟就好。
至于梵文版,我并不執(zhí)著讀或背,也不追求解釋,反正梵文部分的咒語一般有韻律美,例如:“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經末要連讀三次,我就比前面的經文背得更快。
如果你對某部佛經特別有感覺,可以反復讀,專門讀,一輩子主修,不讀其它的經也沒關系。六祖慧能就是專注于《金剛經》的,其它經文的學術成就不見得出眾,照樣成為典范和大器。可能他的先天特長是“破執(zhí)”,靈魂深處念念不忘的功課與功德是為世人布“破執(zhí)”的道,于是人生中第一次聽到他人講解《金剛經》就如醍醐灌頂,醒悟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依皈佛門,以宗教形式實現(xiàn)人生意義。
而我,覺得自己“魔”比“執(zhí)”重,就沒有停留在《金剛經》,開始啃《楞嚴經》了。把梵文譯音“楞嚴咒”念熟了還沒看完,我也不著急。不是因為看不懂,是故意慢慢看的。我跟《楞嚴經》的想法是一樣的:人之所以糾纏在“輪回”中不得解脫,是因為跳不出幻覺,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這些幻覺,就是“魔”。而《楞嚴經》就是專門為“驅魔”而寫的方法論,魔變幻莫測,迷惑心智,使人背離自己的真心。所以一看到“真所愛樂因于心中,使爾流轉,心目為咎”這一句,就難受得想哭。目前使我有感的,就是這部經??ㄔ凇笆蚓墶钡恼撌錾?,是因為我希望可以找到心魔的發(fā)源地,使心志不再不由自主地流離失所。
至于成佛的“法華”,圓滿的“華嚴”,也許是其它有志于普渡眾生的高人的“醍醐”,看起來象在討論別人的心事,我的興趣就沒那么濃了。不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心有抵觸而“冥頑不靈”,很難專心讀下去?!督饎偨洝防锾徇^羅漢的境界在于追求自身的完滿,而菩薩則追求世界的圓滿與大同,以普渡眾生為境界。也許這就是為什么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經有不同的喜好的原因吧!
既然如此,又何必追求所有解釋呢?
網(wǎng)友解答:本來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但看到別人說得那么復雜,就忍不住說幾句。
我從不信佛法,到對深信不疑有一年多,正是開始不信,又想尋找答案,所以親身實踐修煉,或者說修行。
期間沒有老師指導,網(wǎng)絡上的佛經就是我的老師,佛說以戒為師,那我便先戒,戒煙戒酒戒色,這是最基本的,等這些戒掉,我又開始戒葷吃素,開始日行一善,或者我認為是好的事情就做。
就這樣過了半年,或許是機緣,我開始學打坐,持咒,也遇到了一些神奇的事,但那都不是我堅信佛法的主要原因。
因為在我看來,佛法其實是一門生命科學,只要搞懂因果,弄懂輪回,你就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
是的,初級首先要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如果連這點都不知道,就想一步登天,簡直癡人說夢。
說白了,就是當你弄明白這點,也做到了,自然會遇到好的師傅,這個師傅也許是人,也許是…
呵呵,到了那時候,可得擦亮心眼認真辨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