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方言最接近原始漢語?
網(wǎng)友解答: 沒有任何一種方言接近原始漢語!最接近原始漢語的是"嘉絨語",這種語言被稱為漢語的"活化石"。所謂原始漢語,應該指的是史前時期的漢語,也就是文字發(fā)明之前漢語的音系。文字發(fā)明之后
沒有任何一種方言接近原始漢語!最接近原始漢語的是"嘉絨語",這種語言被稱為漢語的"活化石"。
所謂原始漢語,應該指的是史前時期的漢語,也就是文字發(fā)明之前漢語的音系。文字發(fā)明之后,漢語基本已經(jīng)成熟定型了,已經(jīng)不屬于原始漢語了。漢語分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四個時期。原始漢語比上古時期還要早。
每種語言都有來源,這個來源就是這種語言的原始語。比如印歐語系(包括英語,法語,意大利語,伊朗語,印度的印地語,梵語,吐火羅語等)就有一個共同的"印歐原始語",目前語言學家已經(jīng)完全構擬出了原始印歐語。這種原始印歐語早就不存在了,但是大約在8000年前,這些屬于印歐語系的人確實是說著同一種"原始印歐語"。
通常情況下,根據(jù)語言學的分類,一種語言還有一個語族,一個語族包含幾種甚至幾十種相似的語言,這些同一語族的語言來自同一個原始語。也就是同一族的語言,在數(shù)千年前是一個語言,隨著人群的分散,遷移等原因,分散到各地的同一種語言,又慢慢變成了同一族但是不同的語言,這些語言有的能溝通,有的完全互相聽不懂了。
漢語有很多方言,我們中國人把全國各地說漢語的人分成各種"方言",國外也有的學者是把不同的方言稱為"語言"的,比如分成官話、晉語、吳語、湘語、贛語、閩南語、粵語、客家語等。但是漢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無論你稱各地為方言,還是語言,他們都使用同一種漢字,因此本質上屬于一種語言。
這些中國各地方言都不能稱為"原始漢語",也與原始漢語相去甚遠。這些方言只不過是與不同時代的古漢語音系有一定的聯(lián)系而已。比如,吳語保留了較多魏晉時期的漢語的發(fā)音。而晉語則保留了較多唐音?;浾Z發(fā)音則是古漢語雅言與嶺南古越語融合而成的語音,至唐代已基本形成。
因此,各地方言最多是漢語某個時期的強特征的遺存,都是現(xiàn)代漢語的一種,最多保留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一些古音(上古,中古,近代),其與原始漢語的距離,跟普通話與原始漢語的距離一樣遠。比如原始漢語有復雜的復輔音,現(xiàn)在沒有一種漢語方言有保留了復輔音。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包括藏緬語族,漢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這意味著,這些語言在8000年前屬于同一種語言。
漢語和藏語大約分離于5000年前,也即大約公元前3000年。但是漢語和藏語都經(jīng)過了悠久復雜的歷史,語言也產(chǎn)生了很大變化,都與自己的起源"原始漢藏語"相去甚遠了。
那么原始漢語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完全沒有了嗎?印歐語原始語還可以從古老的梵語中尋找蛛絲馬跡,漢語就沒有任何現(xiàn)實遺存?哪里能找到原始漢語的痕跡呢?
還真有一種語言接近原始漢語!
這就是"嘉絨語"!
嘉戎語,可以說是漢語的"活化石"!
嘉絨語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壩、甘孜兩州,說這種"活化石"語言的人大約10萬人左右。50年代,這些人被識別為藏族,此前,他們被稱為嘉絨族。
嘉絨語非常古老,它保留了"原始漢藏語"的一些語音形式(例如:復雜的復輔音)和構詞手段。什么是復輔音呢?比如英語說stop這個詞,其中開頭兩個輔音"st"就是復輔音。嘉絨語的復輔音不止兩個,通常是三個。這個比較有意思,連著說三個輔音其實挺難的,尤其是現(xiàn)代漢語變成了音節(jié)文字,除了詞尾有n,ng這兩個輔音外,開頭都是一個輔音,或者沒有輔音。因此,現(xiàn)在讓你說原始漢語的"復雜復輔音",你可能根本說不了。復輔音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一些痕跡,比如zh,ch之類。其實,寫成zh,ch不太合理,因為這樣你看不出漢語語音的變化,比如"周zhou"這個音,如果寫成"tro"就能較容易理解(其中t是不送氣的),后來r音弱化丟失,才有了"調","凋"這種音。
嘉絨語對了解古漢語的語音和語法有重大的意義,因為語言歷史比較有助于構擬上古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例如:法國語言學家沙加爾提出“肘”(中古知母有韻)應該構擬成*tr-ku?。嘉絨語可以印證這個構擬,因為這個詞有同樣 tkr- /trk- 的復輔音。
在漢藏語系里,藏語和漢語具有悠久的文獻傳統(tǒng),卻丟失了原始語一些很重要的特征,反而處于邊緣地區(qū)的古老的嘉絨語,比較接近原始語。
嘉絨語的動詞形態(tài)相當豐富,除了時態(tài),還表示人稱范疇:動詞的人稱和數(shù)與主語/賓語一致。有的學者認為,原始漢藏語可能有相同的動詞人稱標記,但是這個標記系統(tǒng)在漢語、藏語和緬甸語里消失了,只有嘉戎語這樣的古老語言還保留著。
很幸運,與漢語同宗的嘉絨語能保留下來,人們可以借助嘉絨語一窺原始漢語的面貌,甚至可以據(jù)此構擬出原始漢語的發(fā)音,也能發(fā)現(xiàn)為什么漢語一些字詞的發(fā)音異常變化,比如"卓"字,怎么加個扌就讀成"掉diao"了呢,原來的zhuo呢?
有了嘉絨語,這些問題就能在比較語言學里找到線索。
古老的漢語活化石─嘉絨語,值得你研究。
網(wǎng)友解答:曾經(jīng)媒體上有篇報道說,當今福建閩南方言是三國時期河南開封、洛陽等地通用語言。其二,江浙一帶的吳語方言,若閱讀學習過《詩經(jīng)》的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今許多吳語方言中還存續(xù)《詩經(jīng)》中所使用的詞組詞匯。其三,廣東、廣西等地的粵語方言,古時粵語方言區(qū)域被統(tǒng)治者認為是荒蠻夷地,相對居住在此地人群也不多,由于封閉關系保留著遠古的流通語言。
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如今的北方話,如東北方言以及變調北方話的北京方言等。實質上這些地方的方言,都是受更北面游牧民族所使用方言的影響,而形成至今流通語言。
另外如當今的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安徽北部地區(qū)方言,更多受到游牧民族流通語的影響。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食用小麥面食區(qū)域,不要小看食用小麥面食,在農耕時代可是這類地區(qū)繁衍生存的主要來源。
個人以為,閩南語、吳語、粵語是最接近古代流通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