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識字的方法是不是應該放棄了?你怎么看?
網友解答: 拼音法識字,是學習漢字的最大誤區(qū),另一大誤區(qū)是 筆畫法識字沒有拼音之前,不存在拼音學習法,九十年代之后,拼音有點喧賓奪主了,現(xiàn)在的字典幾乎都是拼音排序了,學生除了會拼音法查字
拼音法識字,是學習漢字的最大誤區(qū),另一大誤區(qū)是 筆畫法識字
沒有拼音之前,不存在拼音學習法,九十年代之后,拼音有點喧賓奪主了,現(xiàn)在的字典幾乎都是拼音排序了,學生除了會拼音法查字典,其它的方法可能都不會了,同時也奇怪,如果學生遇到陌生字,不知讀音,如何去查字典,也許,已經沒有了查字典的習慣。
雖然現(xiàn)在我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開始改變,先學漢字,再學拼音,識字從天地人、我你他開始,拼音沒在放在第一位,是好的苗頭。
筆者不是要抹殺拼音的作用,筆者反而認為,新中國成立之后,拼音法的推廣,對中國人的掃除文盲,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現(xiàn)在它的歷史使命基本已經完成,應該回歸到次要的位置。
漢字重字形不重音,因此,用拼音語言的方式學習漢字漢語,弊端已經開始顯現(xiàn)。
語言文字是人類溝通交流用的文化信息承載符號,它具有“形、聲、義”三種屬性。嚴格區(qū)分“語言”和“文字”是有差異的,“語言”是以“聲”言說,“文字”是以“形”記錄。
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語言是拼音文字,而拼音文字單詞是由字母構成的,“形、聲、義”合一,一維線性信息語言文字,嚴格來講拼音文字只是語言,其“說”和“寫”合二為一,其文字是語言,其語言也是文字,其字母形在拼音單詞中只是構成“形”和“聲”而并沒有特別單詞義。
拼音文字就象歷史長河的流水一樣,下游的水與上游的水不一樣,現(xiàn)在的人讀不懂他們先人的文字。
中國漢語和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語言不同,漢語具有“語言”一維線性功能和“文字”二維平面功能,漢字中字“義”由二維平面表意文字“形”和一維線性表文字“聲”構成表達,是三維立體信息語言,以“形”表文字義,以“聲”說言語聲。這是漢語與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語言不同獨具的優(yōu)勢特點,也因此成就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延綿不斷的一個根本原因。
正因為漢字是表形文字,并且在過去2000多年時間里一直保持穩(wěn)定,沒有因為讀音的不同而改變其形,中華大地上雖有不同的方言,也不影響國人之的溝通。即使是100多年前東亞地區(qū),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大量使用漢字,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都可以通過寫漢字而彼此交流。即使現(xiàn)在,看日本的專業(yè)書籍,如軍事文獻等,使用漢字的比例更高,中國人大致能看出其意思。
也就是說,語文的核心是文字,語言(拼音)只能是輔助的,只有理解了漢字中的字義,才能打好語文的基礎。
事實上,想大規(guī)模識字,又能理解字義,回歸漢字圖形文字的源頭,明白造字原理,才能開啟識字旅程。
與有許多家長交流,許多家長關于小孩識字啟蒙出現(xiàn)的問題,問題都差不多,比如:教不會,記不住等等,家長在學前階段,沒有做些漢字識字啟蒙,可能受了社會上學前不必識字思潮的影響,導致上小學還不能回歸正常。更多的識字方法有問題,有些小孩天生圖形思維,現(xiàn)有的識字方法,零散、抽象,還沒適應過來,導致小學1、2年級識字能力很弱。
因此,兒童識字啟蒙時,只有在識字的同時,才能理解字義,才能明白漢字之間有關系,有怎樣的關系?決定這種關系的邏輯是什么?有些字相互能組詞,有些不能,有字出現(xiàn)正反兩種意思,有哪些規(guī)律可尋。
另一大誤區(qū),漢字筆畫學習
人為的把漢字割裂成一筆一劃時,漢字就變成了生冷的、無意義的筆劃了。
現(xiàn)在的學習方法,包括小學語文教材,人為的把漢字割列的一筆一劃時,漢字就變成了生冷的、意義的筆劃了。
筆劃本身在漢字中是沒什么意義,而漢字本身是有意義的,也是由一幅幅有意義的圖形組合而成,然而,漢字的筆劃書寫順序并不重要,過份強調筆劃,過份強調筆劃的書寫順序,更甚者,把筆劃還當成考題,人為的加大了漢字學習的難度,等于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怎么都轉不出來。也可能是學習識字,老師也不知道考些什么,只好用考筆劃來代替了。
綜上所述,現(xiàn)在的識字啟蒙的方法形成的誤區(qū),也讓孩子在識字階段走了彎路,浪費了3-5年左右的時間用于識字上,致使閱讀國學經典的數(shù)量大大減少。
存在上述兩大誤區(qū),是不是應該要改變了,學習方法的革命,勢在必行!
拼音法識字,作為一種輔助工具,是很好的,但作為一種主要的識字方法,就大錯特錯了。
.
.
我是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chuàng)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合格的漢字老師、一名漢字啟蒙師!
想了解詳情,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99“
了解《人字學習體系》,私信留言:“人”
網友解答:感謝悟空邀請。
首先明確一下自己的觀點:拼音識字的方法不應該放棄。然后稍微科普一下拼音識字的來源和漢字的演化過程,再說一下不能放棄的個人看法。
漢語拼音是拼寫漢民族標準語的拼音方案。
漢字演變是研究文字演化的書籍,從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九種字體演變。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并批準公布推行。漢語拼音字母在小學用于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代替過去的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不少文改運動者要求采用漢語拼音文字。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的政策是,以拼音輔助漢字,不是代替漢字。
我們從幼年開始,學習都是從念阿拉伯字母開始,然后認識方塊字。從讀音開始認識漢字,所以從老祖先開始,漢字就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如今的漢語詞典,仍然保留著漢字的標準拼音,簡化拼音,電報四碼等來標識和區(qū)分漢字。各種方法都是輔助手段。如今隨著計算機的發(fā)展,漢字標識技術也與日俱進,發(fā)明了五筆字型,以適應漢字在計算機中的應用。電子計算機可以更靈活地處理漢字。
漢字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即是改進語文的應用技術。漢字排序不便,檢查費事。有了注音字母和漢語拼音字母以后,開始了排檢法的音序化。音序排檢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單純字母序列法,跟英文相同。另一種是"音節(jié)、漢字、音節(jié)"三層序列法。另一種方法是,以詞和詞組為單位,打入漢語拼音,由計算機自動變換成為漢字輸出,不用編碼。這種智能化的從拼音到漢字的自動變換法,跟日文語詞處理機的"假名漢字變換法"原理相同。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文字變化具體表現(xiàn)在詞組的變化以及受相關外來文化的影響,文字相關改革發(fā)展也越來越國際化,在保持相關文字規(guī)范的前提下,促進文字改革適應當前文化發(fā)展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相對開放的迅猛發(fā)展的網絡時代,我們更應保持漢語言文化的先進性。
所以,取消漢語拼音的想法比較荒唐,不用漢語拼音,那末回到注音符號去?回到說文解字里,使用的切音去?優(yōu)秀的文化應該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