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坦克尾穩(wěn)穿甲彈只有美國人用強大的貧鈾彈芯,其他國家怎么不發(fā)展?
網友解答: 首先說一下,其他國家不是不發(fā)展“貧鈾合金穿甲彈”。中、俄兩國都有貧鈾穿甲彈;只不過中、俄兩國在研發(fā)完成之后就把貧鈾穿甲彈給扔“技術儲備”里面了,基本處于放棄使用狀態(tài)。而鷹醬堅
首先說一下,其他國家不是不發(fā)展“貧鈾合金穿甲彈”。中、俄兩國都有貧鈾穿甲彈;只不過中、俄兩國在研發(fā)完成之后就把貧鈾穿甲彈給扔“技術儲備”里面了,基本處于放棄使用狀態(tài)。而鷹醬堅持發(fā)展貧鈾穿甲彈的原因很簡單——造不出炮來!美國現役的坦克都是M1系列,最先進的型號是M1A2SEP/V1/V2/V3;但是,M1系列主戰(zhàn)坦克從M1A1起到現在,用的主炮都沒變過——仿制于萊茵金屬RH120L44的M256型這桿炮的性能在20世紀70至90年代初可以用“天下無敵”來形容,到了現在嘛.............根據德國人自己的測試——RH120L44使用DM33穿甲彈在2000米的距離上只能穿透540至560毫米的RAH。用來打打T-64和T-72的早期型號還可以,如果要對抗現今的99A2、T-90M、T-14、豹IIA6/7等等最新銳的主戰(zhàn)坦克的話...........這桿炮“早就應該扔進垃圾堆在跺跺平了”。我清楚,美國人也清楚!但是,在蘇聯解體之后“三等人”的坦克發(fā)展計劃就一直陷入“外行指揮內行——瞎指揮”的狀態(tài)!白白浪費了金錢和時間不說,這二十多年的“瞎折騰”還把美國坦克的基礎設計能力給磨掉了!造成直到今天美國人都無法自行研發(fā)一款坦克炮!
(快40年了,美國坦克還特么一個德性)
既然“炮”指望不上了,那想要對抗他國的新銳坦克就只能“另辟蹊徑”了!一是靠“彈”!二是靠“吹”!先說“彈”——貧鈾穿甲彈和普通的碳化鎢穿甲彈相比,有一個獨特的特性:自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穿甲能力!那么什么是“自銳性”呢?
普通的碳化鎢穿甲彈開始穿入裝甲體開始,其彈體就在不斷的“自鈍”——穿甲彈彈體的頭部會在巨大的壓力下被壓平,形成一個像“蘑菇頭”一樣的東西,這個“蘑菇頭”會分散穿甲彈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彈體的穿甲能力。
而貧鈾穿甲彈不同,貧鈾穿甲彈從接觸裝甲體開始其彈體的頭部接觸面就會在巨大的壓力下開始“液化”(這個“液化”不是變成像水一樣的液體,而是變成像瀝青一樣極度粘稠的“膠體”),這時貧鈾穿甲彈產生的“蘑菇頭”就是液體,會被彈孔四周的裝甲體給“刮掉”!所以貧鈾穿甲彈的“蘑菇頭”很小,穿甲彈的能量釋放就更集中,而且,被掛掉的那些“液體”還可以產生一定的“潤滑”的作用;所以在這兩個buff的加持下,穿甲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在來說“吹”——利用美國掌握國際話語權的優(yōu)勢,把美國的貧鈾穿甲彈吹上天,最好能吹到“和太陽肩并肩”的程度!忽悠一大堆像題主這樣的“小白粉絲”覺得美國的貧鈾穿甲彈就是”高大上“的東西!
按美國人的說法——M829A3是貧鈾穿甲彈在2000米上可以輕易的擊穿740毫米的RAH!我一直在納悶:美國人吹的這個數據居然還有人相信!?其實M256發(fā)射M829A3在2000米的距離上能打穿600毫米左右的RAH就相當不錯了!
為什么?因為M256的出膛壓和RH120L44一樣都是5400巴(5400個大氣壓)!而火炮的出膛壓就決定了炮彈能獲得的最大動能!而決定穿甲彈穿甲能力的就是動能——動能就是速度×質量!M829A3的彈丸質量是確定的,RPD-380發(fā)射藥的火藥力1232千焦/千克也是確定的!這玩意只要是個初中生都能算出來M829A3在2000米距離上的穿甲極限最多也就是540毫米左右!說能打穿740毫米?。空У??美國人的穿甲彈不歸牛頓管?。吭偻艘徊?,就算是貧鈾金屬有所謂“自銳”的特性可以增強穿甲能力;也就是說美國人單單憑借一個M829A3穿甲彈就實現了德國人花了五年時間在RH120L44上把身管長度從44倍延長到55倍口徑、把藥室容積從9.8升提高到11.25升、把出膛壓從5400巴提高到6000巴的RH120L55的水平?。???是美國人太聰明?還是德國人太沙雕???
其實說道這里,大家就應該清楚了,除了美國之外的其他坦克大國(德、中、俄)不發(fā)展貧鈾穿甲彈的原因很簡單——我能造出好的炮,為什么還要費力氣去造那種傷人由傷己的鈾穿甲彈呢?
網友解答:謝謝悟空邀請!
地殼中探明的鎢儲量為620萬噸,可開采儲量為290萬噸,其它30個產鎢國總儲量是130萬噸……
好了,言歸正傳:美國的貧鈾彈歷史應該開始于“曼哈頓計劃”,1943年8月,該計劃小組在給五角大樓的一個報告中提到了“使用貧鈾彈及鈾238廢料制成的彈藥,能沾染敵方土地,削弱敵方的戰(zhàn)爭潛力”。
真正將貧鈾彈提上日程,并付諸實際使用始于40多年前,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為A—10“雷電||”攻擊機研制的30毫米GAU—8“復仇者”機炮。
“復仇者”有7根獨立的炮管,采用加特林轉管原理,由兩臺液壓馬達驅動,理論射速4200發(fā)/分鐘。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空軍要求研制一種可負擔專用的對地攻擊機,主要任務執(zhí)行近距離支援,摧毀敵方裝甲車輛和地面固定目標。其假想敵就是敵方的大量裝甲、坦克集團。美國空軍在1966年9月啟動了實驗性攻擊機項目(A—X),軍方要求該機必須安裝一門30毫米轉管機炮,每分鐘射速不低于4000發(fā)。
通用電氣以其M61“火神”戰(zhàn)斗機機炮在與飛科—福特公司的競爭中勝出,負責“雷電||”攻擊機機炮系統(tǒng)研制。
通用電氣在研制“GAU—8”的同時,也為該機炮研制了新型的30毫米炮彈。因為要擊穿坦克頂部裝甲,該炮彈需要用非常堅硬的材料制造,鎢理所當然就成了最佳選擇。但是,世界上大部分鎢合金都來自亞洲國家和蘇聯,美國當然也不列外,需要進口。為了尋找替代材料,通用電氣發(fā)現并使用了貧化鈾,即核反應堆運轉時生產的副產品,放射性是天然鈾的大約60%。貧鈾材料除了足夠堅硬外,彈丸擊中目標碎裂時會起火燃燒,起到穿甲燃燒彈的作用。為了避免公眾反感,通用電氣在宣傳材料上,謹慎地把貧鈾彈描述為“重金屬”。
通用電氣參考厄利孔30×173毫米304RK炮彈后,研制出了兩種30毫米彈藥,PGU14/B穿甲燃燒彈和PGU13/B高爆燃燒彈。在實際應用中A—10每發(fā)射5枚PGU14/B,發(fā)射1枚PGU13/B。PGU14/B穿甲燃燒彈在1220米距離可穿透55毫米均質裝甲,300米后穿甲能力提高到了70毫米。在測試中,A—10只需11—27發(fā)炮彈就能擊毀一輛坦克。
所謂的貧鈾彈,就是指以含鈾238的硬質合金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炮彈和槍彈,作用原理和普通穿甲彈相同。貧鈾彈就是利用貧鈾合金的高硬度、高比重、高熔點,依靠動能來穿透目標,多用來毀壞坦克裝甲或堡壘等堅固目標。
貧鈾穿甲彈與鎢合金穿甲彈的不同之處在于,貧鈾彈在穿甲的過程中彈頭不斷自銳,鎢合金穿甲彈則是自鈍。由于鈾易氧化,在擊中目標后,由撞擊產生高溫可以引發(fā)鈾燃燒,而產生更高的溫度,軟化彈著點的裝甲,降低裝甲強度,使穿甲彈破甲而入,形成較大的殺傷破壞作用。
鈾燃燒時產生的大量云霧氧化鈾塵埃則會沾染坦克裝甲的表面,形成放射性污染源,對敵人可造成放射性殺傷,具有放射性毒性和重金屬的化學毒性兩種毒性。
美軍首次使用貧鈾彈是在1991年的海灣戰(zhàn)爭,美軍及其盟軍共投放了近百萬枚貧鈾彈摧毀了伊拉克上千輛T—72坦克。同時由于美軍的坦克加裝了貧鈾合金的復合裝甲,竟無一輛被摧毀,這就更加堅定了美軍在未來戰(zhàn)爭中使用貧鈾彈的決心。
1994—1995年在波黑,美軍使用了10800枚貧鈾彈;在對南聯盟的轟炸中,共使用31000枚貧鈾彈。這些貧鈾彈嚴重破壞了上述戰(zhàn)亂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由于美軍自己已早做了預防,其派出的維和士兵避開了受貧鈾彈污染嚴重的區(qū)域,并采取了一些預防措施,因此受害的不僅是戰(zhàn)亂地區(qū)的百姓,還有美國的那些歐洲盟友。
海灣戰(zhàn)爭后,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地區(qū),輻射強度驟然增大,無端患病者、特別是血液病和癌癥患者急劇增多。據調查,伊拉克戰(zhàn)后的癌癥死亡率是戰(zhàn)前的十倍,其中受害最嚴重的是兒童,癌癥死亡率高達千分之十六;而多國部隊和美軍參戰(zhàn)的老兵中也出現了“海灣戰(zhàn)爭綜合征”,患者的痛苦難以言表,給他們本人及其家人帶來了嚴重的身體和心里創(chuàng)傷。
科索沃戰(zhàn)爭也在該地區(qū)造成了數量眾多的污染區(qū)域,威脅著數十萬人的健康,給許多參戰(zhàn)士兵的健康同樣帶來了不良后果。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等參戰(zhàn)國士兵都是其國白血病和癌癥的高發(fā)人群。
在一項“海灣戰(zhàn)爭綜合征”的調查中發(fā)現,被貧鈾彈誤傷的21輛美軍裝甲坦克及運輸車中的113名貧鈾彈污染者中,22人精液中鈾含量比正常高出5倍。所以世界各國都對貧鈾彈深惡痛絕,北約盟國也強烈要求美國給一個說法。
美軍面對眾怒,仍然頑固地堅持使用貧鈾彈,原因有三:一是這種彈藥殺傷威力大,二是尚有大量儲存,包括日、韓等國都儲備有大量的貧鈾彈,三是這種武器能令對手在戰(zhàn)爭中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后,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元氣,上十年、上百年地承受戰(zhàn)爭所帶來的痛苦!
鑒于貧鈾彈給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所造成的潛在危害,歐洲議會曾做出過一項決議,要求北約暫停使用貧鈾武器,并制定“一切必要的措施”,保護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但北約卻否認貧鈾彈會危害人的健康和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并拒絕意大利等國提出的暫停使用貧鈾彈的建議,引起了許多歐洲國家的不滿。
據五角大樓的資料顯示,北約在南聯盟投下的數十萬貧鈾彈,有一半都沒爆炸,其核污染程度相當于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3%。因此,芬蘭在戰(zhàn)后拒絕向科索沃地區(qū)派遣維和士兵。聯合國環(huán)境保護項目官員也表示,對于科索沃和南聯盟的核輻射污染不應有僥幸心理;俄軍總參謀部稱,北約轟炸所造成的實際損失要比人們想象的嚴重得多,而且其后果要到幾年以后才能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