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年輕人為什么都喜歡貸款?
網(wǎng)友解答: 現(xiàn)在的年輕人為什么都喜歡貸款?這個問題應該分這樣幾個方面:和誰比喜歡?貸款為什么?金錢觀、消費觀的變化與社會環(huán)境。那些年輕人,你現(xiàn)在看到的年輕人,是在20-35歲之間,過了3
現(xiàn)在的年輕人為什么都喜歡貸款?
這個問題應該分這樣幾個方面:
和誰比喜歡?
貸款為什么?
金錢觀、消費觀的變化與社會環(huán)境。
那些年輕人,你現(xiàn)在看到的年輕人,是在20-35歲之間,過了35歲當然可以自稱年輕人,那不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20-35歲覆蓋的是,1983年-1998年之前的人群??缍葯M穿80后和90后兩個人群。
沒錯,他們和70后、60后以及更古老的50后、40后比,當然更喜歡貸款。退一步問下,70后20來歲的時候,個人貸款好像聽說過的人不多吧?60后啊,年輕那會除了偶爾和家人、朋友借錢,貸款連門都沒有。50后,年輕時看過錢嗎?據(jù)說都是各種票啊。
問題就是這樣來的。
就像你問,為什么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那么喜歡打手游?拜托,你年輕的時候沒有手游吧?所以,有個人貸款,才有年輕人喜歡貸款這個問題。
那為什么現(xiàn)在年紀大的不喜歡個人貸款呢?
這個話又分兩說。
個人貸款當然適用符合條件的所有人。那年紀大的中年人、老年人為什么不貸款,或者說,不喜歡貸款?
老年人想貸款,比較難吧。人家貸款機構基本不會放款的。再說了,一輩子了,不是自己攢點的有幾個錢,也有兒女贍養(yǎng),有個病啊災的,有保險有醫(yī)保,貸款需求不大啊。
中年人當然有貸款。買房啊。
除了買房,還有就是這邊貸款,那邊買理財,掙息差。不過,現(xiàn)在理財日子不好過了,高出貸款利息的似乎很難找到。找到的都是P2P,那些坑眼下也沒有人敢跳了。
中年人用于消費的有嗎?有,多是高端消費的,比如高檔汽車什么的。來個分期付款,一是可以滿足商業(yè)社交需求,二是分期便于集中資金用于有利可圖的業(yè)務。
花唄之類的,少部分中年人當然用,但那不過是當成一張信用卡來刷。
恩,中年人的消費貸款,必須是量入為出,手里沒有那么多糧食,基本不會干寅吃卯糧這樣的事情。他的這個“出”,也是用于產(chǎn)生更多的財富,而不是用于吃喝穿等日常消費。否則,在中年人的世界里,那等于賭徒,屬于敗家子行徑。
好了,有了對老一輩人的比較,就知道,現(xiàn)在的年輕人為什么喜歡貸款了。
社會導向的轉移。你得知道,中國始終以來都是以高儲蓄率聞名于世。這樣的好處,當然是大大的,量入為出嘛,便于財富積累,忙活一輩子當然會有好多的錢。
但問題也比較大。比如,中國不可能一直依靠外貿來發(fā)展,擴大內需,那是必須的??墒?,你把錢包都攥那么緊,有什么指望???經(jīng)濟學家天天為這個頭疼。
所以,年輕人的消費,年輕人的敢于貸款消費,在很大意義上,也是時代使然。
往大了說,肩負著繁榮國家富裕人民的重任啊。你想啊,生產(chǎn)的東西,老外所需畢竟有限,關鍵時候,中國人自己必須上啊。
在我看來,社會更新?lián)Q代,消費一定升級。
具體就年輕人而言,他們貸款為什么?
應該說,大頭貸款也是用于買房置業(yè)。有房子了,安家立命才有了個基礎。這筆貸款,在老一輩那里也沒有什么疑義。錢用在了正道。
其次,就是買車分期付。汽車現(xiàn)在屬于基本的工具,那也是必須的。生活沒有了車,那是無法想象的。這一點,年紀大的人至多是存疑。一般也不會說太多。
問題來了,那就是月月光,月月債臺高筑,上月外欠2萬,本月外債3萬,下個月就到了5萬,這個怎么說???
而且,他們的錢都用在了吃喝玩樂上了。
這個才是爭議和攻擊的焦點。
你當然可以怪罪到馬云爸爸頭上,他不是說 “有的時候錢是越花越多的,錢不是靠省下來的,有的時候是靠投資、靠花、靠享受?!?/p>
馬云爸爸就是有毒。
憤懣之余,其實,也不用焦慮太多。
你以為年輕人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
有分別的是,他們的金錢觀和消費觀,與上一輩天差地遠。
他們成長在一個游戲時代,一個電子游戲的時代。也就是說,他們出生到懂事之后,數(shù)字化的氛圍已經(jīng)開始成熟,從小就習慣運用科技和網(wǎng)絡的生活方式。能夠瞬間接收信息,但喪失興趣的速度也一樣快。
這一代從小善用網(wǎng)絡和科技,消費習慣也一直基于網(wǎng)絡。他們在乎也善于從中找到自我認知,更加注重品牌的品質,以及品牌文化的精神是否與自己相符合。這種“個性”表現(xiàn)在對于品牌的自我堅持和真實發(fā)聲的認同。
你可以叫他更加自我,在我看來,他們的消費屬性天生帶有網(wǎng)絡屬性,和農(nóng)耕文明或者其他的工業(yè)社會完全不同。
自我的需求和建立,虛擬化和數(shù)字化是必須的手段,貸款是另一種虛擬。水到渠成,再自然不過。
其次,成長在信用理念、信用應用不斷普及下的年輕人,對信用的認知和珍視程度不是老一輩可以比的。有數(shù)據(jù)顯示,他們按時還款的人數(shù)比例高達99%。
這其中不乏有花錢的不理性,任性消費的,但大多數(shù)還是相當靠譜,人家無非是使用的是你年輕時,不曾用過的信用消費罷了。
那這里就牽扯到金錢觀的不同。
年輕人他們知道,今天的20萬一定比明年的20萬也值錢的多。通貨膨脹是肯定的,絕對數(shù)字就不能比。所謂的價值,更多是主觀感受,而不是數(shù)字多多益善。今天20萬買了車,一年就不用擠公交打的士浪費時間瞎折騰了。
趁著現(xiàn)狀還年輕,壓力沒那么大,掙的錢就是為了讓自己過得好點,現(xiàn)在都扣著過日子,以后結婚生子了還指不定什么樣呢。你說,這個不合算?
他們的“入”顯然也不同于上一輩:今年我月入3萬,明年我一定會月入5萬,為什么沒有這個信心???
時代的發(fā)展,收入完全可以越來越好,而不是相反。個人能力也一定會跟隨時代在不停的提升。年輕人沒有老本可啃,那就預支未來吧。
正因為新的理念,對自己和未來有信心,所以才敢消費。這是主流,也得到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支持,這個沒什么不好。
至于造的,什么時代都有。也不單是年輕人專有的毛病。
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這樣總結人類的消費:“我們的消費活動與真實的需求無關,而是不斷地運行、鞏固消費主義的符號社會學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性的符號編碼引導、生產(chǎn)著我們的消費欲望,它使我們不斷去消費自我預期的那個形象?!?/p>
年輕人喜歡貸款,毋寧說是一個消費社會的來臨。
網(wǎng)友解答:不能說都喜歡貸款吧,只是成為了一種消費習慣。
年輕人喜歡的是滿足自己欲望帶來的樂趣或快感,而貸款是一種讓自己能盡快達成目標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欲望的刺激下,漸漸的養(yǎng)成了一種提前消費的習慣,但決不能就此說年輕人喜歡貸款。也許他們對此是深痛惡絕,但為了樂趣與快感,不得不提前消費。
還有就是那些為了責任與義務,不得不提前消費的人,比如那些房奴、車奴,難道他們也喜歡貸款?除非是那些深諳投資之道的人,可能他們會感覺好點,但他們也不是喜歡貸款本身,他們喜歡的是回報。
那為什么會給人以年輕人喜歡貸款的錯覺呢?
就是因為現(xiàn)在的信貸無處不在,與現(xiàn)代生活的關系太過緊密了。
信用卡,分期(現(xiàn)在幾乎什么都能分期),某唄,什么金條、銀條、白條,太多了。
現(xiàn)行的主流消費觀就是信用消費,他告訴人們要相信未來,你我他、集體、社會、乃至全人類的未來都是更好的,充滿無限可能的。(至少現(xiàn)在看來沒問題)
這些在有心人及媒體的推波助瀾中,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已深深影響了新一代;而老一代大部分的人沒能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他們只被貧困的生活深深影響,所以消費觀念也相較于保守。兩廂對比之下,給人以年輕人喜歡貸款的錯覺。
所以,不是喜歡,只是太普遍。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