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是否存在重英數(shù)輕語文的現(xiàn)象?怎樣看待有委員提案:構建母語學習綜合平臺這件事?
網(wǎng)友解答: 學生重數(shù)學英語而輕語文的現(xiàn)象確實存在,這從街頭巷尾令人眼花繚亂的培訓機構的廣告中即可略見一般。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一方面,大家都明白語文很重要(因為
學生重數(shù)學英語而輕語文的現(xiàn)象確實存在,這從街頭巷尾令人眼花繚亂的培訓機構的廣告中即可略見一般。
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方面,大家都明白語文很重要(因為它在考試中的權重大);另一方面,有覺得語文重在積累,難以“突進”。
二,找不到有效提高語文水平(即成績)途徑和方法。
三,眾多的培訓機構出于“效果”方面的考慮,放棄了語文的培訓,特別是在小學的高年級段和初中高中段,這又從另一個側面突出了“輕語文”的現(xiàn)象,使之逐漸“固化”。
四,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也是導致“輕語文”的原因。
這里重點說說語文的學科特點。
在語文學界,語文學科的特點有多種說法,各有道理。
但我覺得,如果從學習和考試的角度說,主要有三點,一是“可理解性”。一篇文章(課文),即使老師完全不講,學生也能讀懂一二,甚至更多;一道作文題,學生總可以找到“有感而發(fā)”的感覺,無論優(yōu)劣,學生總可以寫處幾百字來。這就不像數(shù)學英語,不懂就是不懂,無法動手。
二是“不可復制性”。這是語文不同于所有學科的特性。
比如數(shù)學,課堂上講的內(nèi)容,學生是否能理解掌握,可以通過一相關的題目來鞏固來檢測,其他學科都可以,唯獨語文不行。比如怎么理解一個詞的意思,這在語文教學里是很簡單的內(nèi)容。你可以把這個詞的意思跟學生講得一清二楚。但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表達的含義各不相同。一首詩,你講解得清清楚楚,學生通過這首詩掌握了一些知識,培養(yǎng)了一點能力,但你能找到另外一首詩來檢測這些知識和能力嗎?不能。文章也是如此,沒有兩篇相同的文章。
再比如作文。你告訴學生怎么寫冬天的雪景,但每處的雪景有不一樣;而且,文章中這雪景的作用各不相同。
這些內(nèi)容,知識,你講了很多,學生可能也學會了,但在具體的文章中該如何理解?如何應用?
這些講過的內(nèi)容知識,都不能用相似的題目來考查,來檢測。
這就是我說的“不可復制性”。
三,“可控制性”。一道數(shù)學題,它所包含的知識,它所需要的能力,它的難度,就擺在那里,是確定的,區(qū)別只是在于老師怎么講。其他學科亦然。
但語文呢?一篇文章,一首詩歌,針對不同的年級,可以講到不同的寬度和深度。比如一首《鵝》,短短18個字,可以講到觀察細致,也可以講到熱愛生活,仔細觀察生活;可以講到色彩搭配,還可以講到形象,生動,活潑。再比如一篇《荷塘月色》,初中只需講到描寫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即可;到了高中,就要講到景物特點和作者思想感情關系的深度。一篇《祝?!?,高中學,大學學,翻研究生了,還要學,其深度廣度各不相同。
當然,這個詞,一首詩,一篇文章,怎么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與老師的學術水平,教學能力息息相關。
這就是語文之“難”,恐怕也是語文不能受到重視的深層次原因。
網(wǎng)友解答:謝謝邀請。
在我們的學校還是很重視語文教學的。只是到了初三或高三,學生感覺語文提分的難度太大,自己的重心會向其他科目傾斜。
在我校的初中很重視聽,說,讀,寫,更重視閱讀,大量的閱讀。
其實,建立不不建立平臺不是最主要的,還有高考就是改成語文300分,學生和全民的母語素養(yǎng)也不一定會提高多少。學生的學習就是為了高考而已,不上學的或考上大學的有多少在讀書?
現(xiàn)在教育的功利性太強了,與社會的發(fā)展有沖突性,看看歷史上比較著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名人名著的,是為什么?
教育的功利性,在于社會扭曲的金錢觀,什么都和金錢掛鉤,考大學有錢,有獎,將來就業(yè)好,有高收入,其實學習的各門科,并不是都喜歡。
現(xiàn)在的選科,有的甚至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一點拙見,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認可就關注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