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的外賣,美團就要收走22元錢,商家表示已經(jīng)做不下去,這是壟斷嗎?
網(wǎng)友解答: 壟斷也分為好幾種類別,最嚴重的壟斷就是絕對壟斷,整個市場就它一家,消費者沒有其他選擇,比如國家電網(wǎng)、央視、中國煙草、高鐵等等;其次嚴重的就是寡頭壟斷,即市場只有2個或者3個等
壟斷也分為好幾種類別,最嚴重的壟斷就是絕對壟斷,整個市場就它一家,消費者沒有其他選擇,比如國家電網(wǎng)、央視、中國煙草、高鐵等等;其次嚴重的就是寡頭壟斷,即市場只有2個或者3個等極少數(shù)企業(yè),典型如中石油和中石化,移動&聯(lián)通&電信等等。
美團屬于寡頭壟斷,因為整個外賣平臺,就它和餓了么兩家,商家并沒有更多的選擇。雖然不像絕對壟斷那樣可以為所欲為,但它仍然有巨大的壟斷優(yōu)勢——因為它占據(jù)了用戶資源(即流量),美團的用戶數(shù)多達2.5億人,一旦商家放棄美團,那么就意味著和網(wǎng)上的海量訂單失去聯(lián)系,只能做線下的堂食生意,那規(guī)模就會小很多。
任何平臺,最終的結果都是走向壟斷。典型如阿里巴巴(占據(jù)電商六成左右的市場)、滴滴(網(wǎng)約車)、騰訊(游戲&社交)、亞馬遜、臉書等等。壟斷意味著可以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任何在這個平臺做生意的商家都不可避免會淪為為平臺打工的命運。
當然平臺可能會給少數(shù)脫穎而出的優(yōu)秀者以機會(比如阿里巴巴孵化出來的淘品牌,很多是賺了大錢的),美團上面也有商家靠外賣賺了很多錢的。但平臺會加劇商家之間的“二八分化”,即真正成功的越來越集中于少部分,絕大部分商家只能陪跑甚至虧損出局。
回到美團提高傭金這件事情上。美團自己不炒菜、不采購、不研究菜譜,就可以從商家手里直接拿走22%的營業(yè)額,可以說是穩(wěn)賺不賠。一般餐飲行業(yè)有個40%~50%的毛利潤就算不錯了,但是加上房租、人工、水電、稅費等等其他成本,能賺20%,如果美團再抽走22%的利潤,會導致什么結果?無非有如下三種:
商家不堪重負,退出美團;
商家以次充好,菜品質(zhì)量、安全性下降;
商家提價。
羊毛出在羊身上,美團賺的錢,一部分壓力會分到商家身上,一部分則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對消費者來說,如果愿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美團的服務,那美團提價就是成功的;如果消費者減少購買,那美團加價就是個失敗的策略——別忘了,它還有個競爭對手餓了么,商家和消費者起碼還有的選。
關注孔方財經(jīng),讓你第一時間了解熱點財經(jīng)事件背后的經(jīng)濟原理。 網(wǎng)友解答:是,這是屬于壟斷。在外賣這個領域能跟美團較勁的,也就是餓了么。一個領域內(nèi)的其他的競爭對手都被整合得差不多了,余下的那兩三家基本就是壟斷了市場。在這樣的情形下,商家沒有議價能力,要多少錢就的給多少錢。
所謂的壟斷,就是產(chǎn)品或者服務提供商擁有獨一無二的定價權,消費者沒有選擇權:僅此幾家,選項不多。
但壟斷與壟斷之間,還是有非常大的區(qū)別。比如中國煙草、中國鹽業(yè)這樣,就是絕對壟斷,其實就是專賣制,而且能授權許可的就一家企業(yè)。
還有就是市場壟斷。這是通過市場激昂競爭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壟斷。美團也是這種模式。百團大戰(zhàn)、千團大戰(zhàn),之后并購競爭對手,美團成為國內(nèi)最大的一家外賣平臺。市場份額超過50%,這樣讓美團面對商家,有極大的定價能力,而商家面對美團,缺乏議價能力。這就是典型的一種壟斷。
從現(xiàn)代市場發(fā)展趨勢來說,壟斷是市場競爭的必然。因為市場資源總是相對有限的,為了賺取暴利,競爭者之間,最終會走向聯(lián)合發(fā)展,加強對市場的控制。滴滴打車在打車市場一枝獨秀,也是一種壟斷。
不管是什么行業(yè),只要壟斷最終都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利影響。
因為只要有壟斷,必然會帶來數(shù)遍天下,唯我獨尊的感覺。然后定價權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這樣必然給終端產(chǎn)品或者服務帶來巨大的溢價空間,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消費者。
比如美團這樣,建立一個平臺,然后抽走22%的毛利,這樣商家要么漲價,要么壓縮自己的成本;不管怎么樣,有些成本還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不要說圣人管理一家壟斷企業(yè),會給人們帶來好處。因為圣人是子虛烏有的,所以市場還是競爭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