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抓了名美國間諜后,美國也逮捕了一名俄羅斯人。這種抓人游戲還會持續(xù)下去嗎?
網友解答: 謝云霄飛翼先生邀請!國與國之間互相抓捕間諜既是國家安全的需要,也是用于交換的“籌碼”。說得再直白點,其實就是在“玩游戲”。不管是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不管是在敵對國家,還
謝云霄飛翼先生邀請!國與國之間互相抓捕間諜既是國家安全的需要,也是用于交換的“籌碼”。說得再直白點,其實就是在“玩游戲”。不管是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不管是在敵對國家,還是友好國家;相互間都有間諜的存在。間諜的任務有的是搜集情報的,有的是直接搞破壞的。至于搜集的情報范圍那就更廣了,政治、安全、軍事、經濟、人文等等。
間諜罪通常有三種表現(xiàn)形式。1、參與間諜組織。2、接受間諜組織或代理人的任務。3、為敵人指示轟擊目標?,F(xiàn)在又有了一個新的間諜名稱,叫權威間諜。意指一個國家的公民為了另一個國家的利益,而積極利用自己職位影響力或以聲望影響的人,即便沒有組織,沒接受任務、沒有得到報酬,只要你產生了影響作用,也可以算作“間諜”。有了這四點后,如果將一個人定義為“間諜”,那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所以說,所謂的抓捕間諜,有時也是一種“游戲”。
既然是游戲,那就有規(guī)則。而且這種規(guī)則是“心照不宣”的。比如,大家都知道對方的外交人員中肯定有“間諜”,卻還要賓客相待,給予外交豁免權。比如在軍事代表團的參觀、學習、訪問活動中,都明知對方人員中有“帶著任務”的,卻還要“熱烈歡迎”。而在平常的旅游、訪親、留學、學術研討等交往形式中,都會有“間諜”的身影。可以說是“防不勝防”、“無處不在”。既然如此,那就是“你派我也派”,大家彼此彼此。而抓捕更是如此,你抓我的,我肯定也要抓你的。說的直白點,不存在“找不到”的問題。因為,沒有條件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的抓。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需要!美國和俄羅斯互相抓間諜就屬于這種情況。
在通常情況下,停戰(zhàn)談判都是“邊打邊談”,而且為了談判,還會專門安排一些戰(zhàn)役或戰(zhàn)斗。目的就是增加談判的“籌碼”。政治談判亦如此,有些國家總會在談判過程中有意設置點“障礙”,目的自然是晃動談判的“天平”,使自己在談判中能有心理優(yōu)勢。比如在去年赫爾辛基“雙普會”期間,美國就曾高調抓捕了俄羅斯的美女間諜布京娜,令普京很不爽。但那時的普京由于雙面間諜斯克里帕爾父女中毒事件正被搞的焦頭爛額,所以暫時隱忍了。可是,普京的報復終于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來了!俄羅斯也同樣高調的抓捕了一個名叫保羅·惠蘭的美國間諜。目的有兩個,一是報復美國,二是用于交換布京娜。因為普京歷來都特別珍惜女間諜??墒?,美國不干了,所以,美國繼續(xù)抓。
據海外網援引俄羅斯衛(wèi)星通訊社1月5日的報道,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在關島抓捕了一個名叫迪米特里·馬卡倫科的俄羅斯公民,緣由是倒賣軍火。抓捕時間是2019年的第一天。罪名倒是其次,關鍵是抓捕時間令人“聯(lián)想豐富”。我在上一篇關于美國間諜保羅·惠蘭被抓的問答中談到過國與國之間抓捕間諜的“時機”問題。抓捕間諜的時機其實是很有“學問”的,說白了就是“早不抓,晚不抓,只待需要時抓!”顯然,俄羅斯在去年的最后一天抓了美國間諜,那美國就在新年的第一抓了俄羅斯的間諜。絕對有“不能吃虧”的心理因素。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不是沒完沒了?也不是,最主要是這一階段需要!一旦雙方“間諜交換”完成或政治目的達成后,它們會以“私下協(xié)商”的方式“消?!币欢螘r間的。我個人判斷,美國這次抓捕俄羅斯間諜馬卡倫科應該與間諜交換無關,而很可能是為進一步制裁俄羅斯軍隊高層打“基礎”,亦有可能是為傳言中的“雙普一月會晤”增加“談判籌碼”。
今年以來,美國因為武器出售的問題已經兩次單方面宣布對俄羅斯軍事機構和軍隊高層人員的制裁措施,而被抓的迪米特里·馬卡倫科恰恰是“販賣軍火”的罪名。再者,關于特朗普和普京將在今年一月份舉行會晤的傳言已經有鼻子有眼,特朗普以此為理由要求普京停止“非法武器交易”或在其它方面作出讓步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美國這次抓捕俄羅斯間諜絕非“無的放矢”!而這也符合特朗普的“商人本性”。特朗普凡事都講“成本”和“籌碼”,別說是對外國了,就是國內事務,他也這么干!比如,國會不給他修建隔離墻“撥款”,他就讓美國政府“關門”!以此要挾國會?,F(xiàn)在美國政府的門還關著呢!所以說,美國抓捕俄羅斯間諜馬卡倫科是作為政治談判籌碼的,而不是用于“間諜交換”的。
網友解答:俄羅斯聯(lián)邦安全局于去年12月28日以從事間諜活動為由,逮捕了美國人保羅·惠蘭,而在第二天也就是12月29日,美國就抓了一名俄羅斯人迪米特里·馬卡倫科,他被控在2013年(還有種說法是2017年)非法向俄羅斯倒賣軍火,如果罪名成立可能將被判刑45年。
逮捕別國公民這種事情是國家間外交斗爭中不得已的最后手段,而且一般不會公開,但美俄都打破了這個潛規(guī)則。這一輪的抓人游戲是美國先挑起來的:在去年8月,特朗普和普京會談的當天就高調地宣布抓捕一名被監(jiān)控已久的俄羅斯間諜布京娜;在去年12月,又通過芬蘭引渡一名涉嫌販毒的俄羅斯公民泰拉達·米拉。而在12月13日布京娜承認從事間諜活動后,俄羅斯非常惱火,指責美國對其實施了酷刑。在12月28日,俄羅斯宣布抓捕了一名美國間諜保羅·惠蘭,本想以此作為交換布京娜的籌碼??蓻]想到在第二天也就是12月29日,美國就針鋒相對地又抓了名俄羅斯人,在1月2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要求俄羅斯放人三天后,又高調地公布了這一抓人信息。從美國公布的情況來看,迪米特里·馬卡倫科早在美國的監(jiān)控之中,因為此前和他一起被指控的美國人已經被判處了26個月的有期徒刑并在服刑中。在抓人游戲中,美國同樣玩的是極限施壓策略。
俄羅斯還會抓人嗎?這要看雙方臺下談判的結果,談崩了只有繼續(xù)玩下去。對于俄羅斯來說,現(xiàn)在最重要的是把布京娜給弄回來,因為她和俄羅斯的政界高官關系密切,間諜的罪名也被做實,現(xiàn)在已經透露了一些信息,如果不能及時止損,不僅可能對俄羅斯的情報網構成威脅,更有可能成為美國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給俄羅斯的外交帶來更大的被動。至于其他兩個人,米拉是涉嫌販毒和洗錢,屬于刑事犯罪;而迪米特里·馬卡倫科只不過是倒賣一些夜視鏡、雷管這樣的普通軍事物資,對俄羅斯用處不大。而俄羅斯手中抓的保羅·惠蘭從公布的情況來看就是和布京娜一樣的特工,兩者有交換的價值。所以雙方的外交和情報部門現(xiàn)在可能已經開始了談判,現(xiàn)在宣布抓捕一名涉嫌軍火走私的俄羅斯人是一種談判施壓的策略。在美俄兩國的博弈棋局中,類似布京娜和保羅·惠蘭,以及米拉和迪米特里·馬卡倫科之類的小人物還有很多,談崩了只能接著抓。
特朗普曾表示希望邀請普京在2019年1月訪美,現(xiàn)在看來已經不可能了。不過雙方如果在人質交換問題上達成妥協(xié),倒是可以為兩國首腦的下一次會晤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