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_陳香
第14卷第4期2007年8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 nserv atio n Vo l . 14 No . 4A ug . , 2007福建省暴雨洪澇災
第14卷第4期
2007年8月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 nserv atio n Vo l . 14 No . 4
A ug . , 2007
福建省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
陳 香1, 2*
(1.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北京 100875; 2. 莆田學院環(huán)境與生命科學系, 福建莆田 351100)
摘 要:基于自然災害系統(tǒng)理論和災害風險評估原理, 構建一個簡單的集洪災致災因子、承災體和防災水平于一體的區(qū)域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模型, 采用福建省災害性氣象年鑒和氣候影響評價資料, 借助數字地圖技術, 編制以縣域為單元的福建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分布圖和時間變化圖。研究表明:福建省暴雨洪澇災害年內分布不均, 群發(fā)性強, 年際變化大, 呈波動上升趨勢, 反映承災體易損性加大對洪災的影響; 綜合考慮各因素的洪澇災害, 風險最高值主要分布在東部的漳州、泉州、福州和寧德沿海以及閩西的寧化、建寧、長汀、松溪等地, 風險高值區(qū)的分布與近35a 福建暴雨洪澇災害年均災次值的分布相似, 據此提出福建省應加強洪泛區(qū)風險研究與管理, 協(xié)調人與洪水的關系, 與民眾共同制定安全轉移規(guī)劃等風險管理對策。
關鍵詞:暴雨洪澇災害; 風險評估; 風險管理; 福建
中圖分類號:P426. 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409(2007) 04-0180-06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Rainstorm -flood
Hazard Risk in Fujian Province
CH EN Xiang 1, 2
(1. College of Geography &Remote Sensing o f Beij ing N ormal Uni versity , Bei jing 100875, China ;
2. De partment of Env ironment and L i f e Science , Putian University , P utian , F ujian 351100, China )
A bstract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 f natural disaster system theory and disaste r risk assessm ent , a simple assessment model w as built up to assess regio nal rainstorm -flood disaster risk , w hich includes flood hazard , hazard -affected bo d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level . Based o n disastrous climate yearbo ok and climate influ -ence assessment o f Fujian province , in virtue o f digital map techniques , the study compiled county -level maps o f rainsto rm -flo od disaster risk distributio n and its tem po ral change . Results indicates that rainstorm -flo od has characteristics o f unequal intra -annual v aria tion , sim ultaneous occurrence , and inter -annual varia -tion w ith a trend o f ascending in fluctuatio n , w hich show s that increase of hazard -affected bo dies m ag nifies disaster effects . Integ rated flo od disaste r risk varies am ong cities , maximum of w hich is distributed in east -ern cities , such as Zhang zhou , Quanzhou , Fuzhou , and coastal area o f Ning de , and w estern counties , such as Ning hua , Jianning , Chang ting , So ng xi . Distributio n of areas w ith high -value risk is consistent w ith the dis -tribution o f averag e hazard occurence o f rainstorm flood in recent 35years . Therefore , it is sugg ested that risk research and m anagement at flo oding areas should be enhanced in Fujian , conside ring the relatio nship of populatio n and floods , and risk m 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made w ith people on safe trans -ferring in disaster .
Key words :rainsto rm -floo d disaster ; risk assessment ; risk management ; Fujian pro vince
*收稿日期:2007-04-25
基金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D0540006) 和莆田市科技基金項目(2005S 09) :) , 女, , , 。
,第4期 陳 香:福建省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
·181·
中國是世界上洪澇災害最多的國家, 目前, 我國1/10的國土面積、5億人口、0. 33億hm 2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國70工農業(yè)總產值受到洪澇災
害的威脅[1]。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 兼受季風和臺風的影響, 是我國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根據福建省氣候影響評價資料
[2]
,·182·
水土保持研究 第14卷
[14]
汛期(即前汛期降水和臺風汛期降水) , 降水年內這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5, 16]。福建暴雨洪澇災害年際變化復雜, 圖1表明, 福建暴雨產生的嚴重洪澇災害比重(即每年因暴雨產生嚴重洪澇災害次
數占同年暴雨總次數的比重) 呈波動性明顯上升趨勢, 而暴雨次數卻呈波動性不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與前人研究相似
[12, 17]
年際變率大, 暴雨洪澇災害頻繁。根據福建暴雨洪澇災害數據庫資料統(tǒng)計(圖1) , 福建暴雨洪澇災害
年內分布極不均勻, 前汛期暴雨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3~7月份, 尤其集中在4~6月份, 這3個月暴雨澇災次數占前汛期暴雨洪澇災害總次數的71. 2;臺風汛期暴雨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6~10月份, 尤其集中在7~9月份, 這3個月集中臺風汛期暴雨洪澇災害總次數的81. 3,暴雨洪澇災害群發(fā)性強,
, 表明福建暴雨洪災加重與承災
體因素和土地利用變化有關。據此提出福建暴雨洪
澇災害風險評估應該對暴雨致災因子和承災體等組成的洪災系統(tǒng)進行評估

。
圖1 福建暴雨洪澇災害年內分布(左) 和年際變化(右)
3 福建暴雨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估
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是指通過風險分析的手段或觀察外表法, 對尚未發(fā)生的自然災害之致災因子強度、受災程度等進行評定和估計, 是風險分析技術在自然災害學中的應用
[4]
,第4期 陳 香:福建省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
·183·
V =0. 317×V 1 0. 294×V 2 0. 389×V 3(2) 根據所構建的福建暴雨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估模型, 采用福建省暴雨洪澇災害數據庫資料和2005年社會經濟數據, 應用數字地圖技術, 分別編制了以
縣域為單元的不考慮區(qū)域防災減災能力下的暴雨洪災風險分布圖(圖2) 和考慮防災減災能力后的暴雨洪災風險分布圖(圖3) , 同時, 根據資料編制了福建暴雨洪澇災害年均災次分布圖(圖4) , 以驗證所構造模型的精度。結果表明:(1) 福建暴雨洪澇災害綜合風險高值區(qū)主要分布在閩南的漳州和廈門沿海、閩中的福州沿海和泉州局部、閩東北的寧德沿海以及閩西北武夷山的迎風區(qū)域。沿海地區(qū)由于受臺風影響, 又是福建經濟發(fā)達、人口密集的地區(qū), 洪災風險值大; 而武夷山迎風地區(qū)則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跳帶動雨帶北移, 又因來自太平洋暖濕氣流受到垂直于氣流方向的武夷山脈阻擋抬升產生強降水, 同時閩西北山區(qū)經濟較落后, 防災水平低, 洪災風險值也高。(2) 考慮區(qū)域防災減災能力后的洪災綜合風險值明顯降低, 由圖2和圖3可知, 洪災綜合風險值大于或等于0. 16的縣數由54個減到29個, 顯示出防災減災措施在洪災風險控制中所起的作用, 建議福建防御暴雨洪災的重點應該放在降低承災體的易損性, 提高區(qū)域防災救災水平。(3) 將利用模型計算的福建暴雨洪澇災害綜合風險分布圖(圖3) 與采用近35a 縣域年均災次編制的洪災分布圖(圖4) 比較發(fā)現, 福建洪災年均災次分布圖與考慮防災減災能力后的洪災綜合風險分布圖相似, 說明所構建的區(qū)域暴雨洪災綜合風險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 可以作為福建暴雨洪災風險區(qū)劃和制定區(qū)域

洪災風險管理的依據。
式中:V ———承災體的潛在易損性; V 1———區(qū)域人口密度指標; V 2———區(qū)域地均GDP 指標; V 3———區(qū)域一產(農業(yè)) 占GDP 的比重指標。
面對災害風險時, 人們總會躲避災害, 會采取各種措施以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隨著區(qū)域經濟水平的提高, 人們的防災減災能力也越強, 則同樣災害發(fā)生, 產生的災情就越小。影響區(qū)域防災減災水平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區(qū)域抗災工程水平及年投入資金、人們的防災意識、政府的應急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狀況等因素, 考慮到資料的詳盡程度、可量化和易取得性, 選取人均剩余額(K ) (表1) 作為區(qū)域防災減災水平指標, 體現區(qū)域抵御洪災的空間差異。在以上指標的選取和計算中, 為了消除各指標的量綱差異, 對每一個指標值進行除最大歸一化處理。公式為:
X I =X i /max X i
(3)
暴雨洪澇災害系統(tǒng)風險綜合評估模型的構建
中, 考慮到暴雨致災因子對洪澇災害風險起著決定作用, 而承災體潛在易損性只起放大或縮小的效應。為了突出致災因子的作用, 先對致災因子危險度指標開方, 再采用乘積關系, 建立一個簡單的區(qū)域暴雨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估模型, 公式為:
R H ×V ) /(1 K )
(4)
式中:R ———考慮防災減災能力后的區(qū)域暴雨洪澇災害的綜合風險值(為無量綱指標, 只表示綜合風險強度的相對高低) H ×V 為不考慮防災減災能力時的區(qū)域暴雨洪澇災害的潛在綜合風險; K ———區(qū)域防災減災水平。
3. 2 福建暴雨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估
圖2 不考慮防災能力的洪災風險 圖3 考慮防災能力的洪災風險 圖4 福建洪災年均災次分布
4 綜合管理對策
福建省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是綜合考慮暴雨致災險, 所以洪災風險的綜合管理必須綜合考慮福建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采取符合福建區(qū)域特色的風險管理對策。
,·184·
水土保持研究 第14卷
4. 1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 提高防洪能力
目前, 福建河流的防洪水平普遍較低, 大多數河流堤壩只能防御20~30a 一遇的洪水, 而且工程堤壩年久失修, 防洪能力低, 應該加大防洪工程建設, 定期檢修河道。但由于洪災風險的不確定性和工程建設投資大, 尤其是中西部經濟水平不高的地區(qū), 更應特別注重非工程建設, 如加快區(qū)域防汛指揮系統(tǒng)的建設, 提高降水預報的準確性和洪水預警報能力, 提前做好防災抗災準備, 降低洪災損失。另外, 雨情水情信息要改變目前封閉的和有償服務的現狀, 應充分發(fā)揮信息資源的效能, 避免重復工作和浪費現象, 促進洪澇災害形成機制和風險規(guī)律的研究。4. 2 加強洪泛區(qū)管理, 協(xié)調人與洪水的關系近年來, 由于福建經濟迅速發(fā)展、人口爆增和沿海城市快速發(fā)展, 人地矛盾突出, 導致人為侵占河道和低濕地、加快山區(qū)陡坡開發(fā)利用等, 增大承災體的脆弱性和易損性, 加重洪澇災害。根據洪泛區(qū)管理條例, 福建省應該進行生態(tài)安全條件下的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大面積搞生態(tài)、小面積搞生產。建議洪泛區(qū)應退耕還河、恢復河道原樣、通過河湖濕地公園建設、發(fā)展旅游業(yè), 同時, 疏浚排水內河、提高排澇能力, 建設分流截洪溝、在市區(qū)上游削峰截流、建設滯洪區(qū)等措施以協(xié)調人與洪水的關系。4. 3 加強暴雨洪澇災害鏈研究
福建是一個多山的省份,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省內河流比降大, 匯流快, 地質構造破碎, 加上近年來人口增長, 經濟發(fā)展, 山區(q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陡坡開發(fā)等破壞山地生態(tài)環(huán)境, 暴雨容易引發(fā)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造成累積效應。所以, 福建應該加強暴雨洪澇災害鏈研究和山區(qū)地質災害風險研究, 推動福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系統(tǒng)》
[20]
將區(qū)域風險信息向社區(qū)民眾公布, 讓民眾掌握洪澇災害風險度, 以提高民眾的洪災意識, 選擇應對洪災的方法。同時, 組織專家和民眾座談, 根據區(qū)域地形地勢特征和交通運輸的通達性, 共同編制區(qū)域洪澇災害應急撤離路線和區(qū)域“避難所”、“安全島”的分布圖, 以便洪澇災害發(fā)生前或發(fā)生過程中, 民眾能夠
爭取時間盡快轉移, 減少洪災損失, 避免民眾埋怨政府因投資防災工程建設而影響區(qū)域經濟發(fā)展。4. 5 注重提高民眾的防洪意識和水平
建議面向社會廣泛開展防洪減災宣傳, 通過宣傳欄和發(fā)放安全小手冊等途徑, 提高全社會的水患意識和防災水平; 結合鄉(xiāng)土地理教育和小學自然常識課程, 在中小學開展災害預防教育, 從小樹立防災意識。另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剩余額增多, 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 鼓勵人們購買災害保險,“居安思危”, 以便災害發(fā)生后能盡快恢復重建。
5 結論與討論
(1) 受季風和臺風環(huán)流背景的共同影響, 福建暴雨洪澇災害年內變化大, 群發(fā)性強; 年際變化大, 并呈波動上升趨勢, 暴雨洪災年際變化與近年來福建經濟發(fā)展、人口增多等承災體易損性加大和人地矛盾導致人類向高風險區(qū)移動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有關。
(2) 綜合考慮暴雨致災因子、承災體潛在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的福建省暴雨洪災綜合風險最高值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暴雨強度強、承災體易損性大的地區(qū)和西北武夷山脈的雨坡、防災減災水平低的地區(qū), 并與福建省暴雨洪災年均災次分布相似。(3) 福建省暴雨洪災風險綜合管理必須綜合考慮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在堅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同時, 應加強洪泛區(qū)風險研究與管理, 協(xié)調人與洪水的關系, 與民眾共同制定洪災應急撤離路徑和避難所, 加強暴雨洪澇災害鏈研究, 防止暴雨洪澇引發(fā)的地質災害加大災情, 調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 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和防災水平。(4) 洪澇災害的形成原因很多, 由于資料局限, 本文僅對暴雨引起的區(qū)域洪澇災害綜合風險進行評估, 并提出粗略的風險管理對策, 而如何優(yōu)化洪災風險評估模型對區(qū)域洪澇災害風險進行區(qū)劃和針對縣域的洪災綜合風險管理對策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馬宗晉. 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總論) [M ]. 北
京:1994. 1121.
條
理的運行, 目前福建已經推出“遷離地質災害危險
點, 每戶補助5000元”[21]的鼓勵政策, 應該出臺相關的配套措施。同時對山區(qū)土地利用結構進行優(yōu)化調整, 山區(qū)地區(qū)坡度>25°地區(qū)應該退耕還林, 以發(fā)展林業(yè)及林副產品為主, 坡度<25°地區(qū)則應該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 即建立亞熱帶優(yōu)質果樹—草地—牲畜—沼氣等良性循環(huán)的農業(yè)生產模式, 預防暴雨洪澇災害引起災情的連鎖放大作用。4. 4 加強洪泛區(qū)暴雨洪災風險研究
隨著氣象現代化建設和科技成果的應用, 洪災氣象因子(暴雨等) 信息的獲取和預報相對快速和準確, 區(qū)域的地形地勢等孕災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等承災體相對穩(wěn)定, 所以建議區(qū)域政府組織專家編制特定,
,第4期 陳 香:福建省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
·185·
[2] 福建省氣象臺. 福建省氣候公報[Z ]. 福州:福建省氣象
臺, 2005.
[3] K aplan S , Gar rick B J . O n the quantitative definition of
risk [J ]. Risk Analy sis , 1981, 1(1) :1-9.
[4] 黃崇福著. 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理論與實踐[M ].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5] 黃崇福. 自然災害風險分析的基本理論[J ]. 自然災害
學報, 1999, 8(2) :21-29.
[6] 史培軍. 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 南京大學學報(自
然科學版) , 1991,(自然災害專輯) :37-41.
[7] 史培軍. 再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 自然災害學
報, 1996, 5(4) :6-17.
[8] 何報寅, 張海林, 張穗, 等. 基于G IS 的湖北省洪水災害
危險性評價[J ]. 自然災害學報, 2002, 11(4) :84-89. [9] 黃詩峰, 徐美, 陳德清. GIS 支持下的河網密度提取及
其在洪水危險性分析中的應用[J ]. 自然災害學報, 2001, 10(4) :129-132.
[10] 王靜愛, 方偉華, 徐霞. 中國清代中后期(1776~1911
年) 水災受災比動態(tài)變化及風險評估[J ]. 自然災害學報, 1998, 7(4) :53-59.
[11] 魏一鳴, 范英, 金菊良. 洪水災害風險分析的系統(tǒng)理論
[J ]. 管理科學學報, 2001, 4(2) :7-11.
[12] 史培軍, 王靜愛, 周俊華, 等. 中國水災風險管理—平
衡大都市區(qū)水災致災強度與脆弱性[J ]. 自然災害學報, 2004, 13(4) :1-7.
[13] 史培軍. 三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 自然災害學
報, 2002, 11(3) :1-9.
[14] 伍榮生. 現代天氣學原理[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99. 232-236.
[15] 沙萬英, 李克讓, 尹思明. 中國南部沿海地區(qū)雨澇災害
時空特征及趨勢預測[J ]. 自然災害學報, 1997, 6(1) :70-80.
[16] 馮強, 王昂生, 李吉順. 我國降水的時空變化與暴雨洪
澇災害[J ]. 自然災害學報, 1998, 7(1) :87-92.
[17] 王靜愛, 王瑛, 黃曉霞, 等. 18世紀中葉以來不同時段
的中國水災格局[J ]. 自然災害學報, 2001, 10(1) :1-7.
[18] 丁燕, 史培軍. 臺風災害的模糊風險評估模型[J ]. 自
然災害學報, 2002, 11(1) :34-43.
[19] 黃崇福. 自然災害風險分析[M ].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社, 2002, 2.
[20] 楊煒. 福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試運行[N ]. 中國社會
報, 2006-01-16第3版.
[21] 程平. 福建:遷離地質地址災害危險點, 每戶補助
5000元[N ]. 2006-01-18第3版.
歡迎訂閱2008年《水土保持通報》
《水土保持通報》創(chuàng)刊于1981年, 雙月刊, 中文版, 屬環(huán)境科學類學科, 連續(xù)4屆被認定為我國中文核心期刊。主管單位為中國科學院, 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與水利部水土保持監(jiān)測中心聯(lián)合主辦。
為《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統(tǒng)計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以及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JICST ) 》, 《中國期刊精品薈萃》等收編。本刊為大16開, 180頁/期??枮?ISSN1000-288X , CN61-1094/X 。國內郵發(fā)代號:52-167, 國外發(fā)行代號:4721BM , 定價:14. 0元/冊。
辦刊宗旨:緊密跟蹤水土保持學科的發(fā)展動向, 及時報道本學科前沿領域科學理論、技術創(chuàng)新及其實踐應用研究最新成果, 積極引導和推動水土保持學科和水土保持實踐的發(fā)展與繁榮。報道內容:土壤侵蝕、旱澇、滑坡、泥石流、風蝕等水土流失災害的現狀與發(fā)展動態(tài); 水土流失規(guī)律研究、監(jiān)測預報技術研發(fā)成就與監(jiān)測預報結果;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與效益分析; 水土流失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與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計算機、遙感工程、生物工程等邊緣學科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實踐中的應用; 國外水土流失現狀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動態(tài)等。讀者對象:從事水保科技研究、教學與推廣的科教工作者及有關行政管理人員; 國內外環(huán)境科學、地學、農業(yè)、林業(yè)、水利等相關學科科教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
地址:陜西省楊陵區(qū)西農路26號《水土保持通報》編輯部 郵編:712100
電話:(029) 87018442 E -m ail :bulletin @m s . isw c . ac . cn http ://w w w . isw c . ac .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