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地區(qū)的書法家排名是怎樣的?各有什么特點?作品價值多少?
網(wǎng)友解答: 1927年,丁二兵先生出生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羊下壩鎮(zhèn)丁家灣村。1 94 4年在國民黨206師當兵,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岸敝瑏碛捎诖?。2006年不幸謝
1927年,丁二兵先生出生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羊下壩鎮(zhèn)丁家灣村。1 94 4年在國民黨206師當兵,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岸敝瑏碛捎诖?。2006年不幸謝世,享年79歲。多畫花鳥,題材寬泛,花卉、翎毛、走獸、蔬果皆能,突出表現(xiàn)了畫家的繪畫才華。
1947年,丁二兵在陜西漢中青年中學上學時,國內(nèi)知名書畫家郭登岑、葉方樵、任曼逸、劉老圃、王大平正執(zhí)教于此。陶醉于眾多大家云集的環(huán)境中,丁二兵將興趣愛好作了終身求索的對象。正當他風頭正健、意氣奮發(fā)之時,
1958年2月的反右運動,使他掉落到了人生的底谷。他先后被送到甘肅八一農(nóng)場、甘南洮河林業(yè)局、岷縣中溝等地勞動改造,1962年又被退回原籍。從什么地方離開,終究又回到什么地方,這是一個哲學怪論,但丁二兵“回來”的不是時候,我們很清楚他內(nèi)心的煎熬,一如在八一農(nóng)場、洮河林業(yè)局勞動改造時的心情一樣。我曾從丁派弟子何忠山處聽過丁二兵在洮河林業(yè)局的諸多事情,諸如一人孤行被狼追逐的經(jīng)歷,一介書生淪落到與林為伴、與豬羊為伍的地步,能堅韌生存確實需要定力。這種“熬”日子的滋味沒有親身歷經(jīng)過的人是難以想象的。
1 972年7月,丁二兵被武威化工廠招為臨時工。兩次當兵工3年,當農(nóng)民主0年,又當了8年臨時工,丁二兵的“兵農(nóng)工’’過程應該是他得到了“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磨礪,這從他的書氣畫風中可以看出,那種郁結(jié)的忿懣,一泄于筆下,常常給人一種悲壯蒼涼之感,“畫為心聲”,緣蓋如此。其鷹傲視萬物、其雞目中無物、其山形無旁仞、其花卓爾不群,其書口筆闊意、其詩冷骨錚錚,無不濃縮、昭示著他對那段歲月的反叛、反思及其感悟。
1979年3月,丁二兵國家干部的身份被恢復,他的心境大為改觀,其習練書畫的豪氣大增,之后的幾十年中,丁二兵在武威書壇畫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書尊各半分體,畫創(chuàng)丁派一脈、詩法情趣一理”,博得了各位方家的盛贊,也為眾多的愛好者青睞,古時左思成就“洛陽紙貴”美談,今朝丁二兵又傳“涼州畫魂”逸說,人生如此,復有何嘆。中國書協(xié)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書協(xié)副主席薛夫彬在觀看丁二兵畫作《石榴圖》后稱“超拔脫俗,實大家手筆,先生乃涼州名士,惜外界鮮有知者,以其人品學識、丹青手段而名隱于市,實令時下風光者汗顏,惜其不所知也?!毖Ψ虮虻倪@段話表達了許多人的心愿,“鮮有知者’’不是指大眾愛好者知之甚少,而是說在中國畫壇,丁二兵雖特色獨具,但窩居一隅,終不能揚名于國內(nèi)外,有其實力而未走出武威,故有此憾。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中國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館專家委員會委員孫克在蘭觀賞了《丁二兵畫集》及畫作后“深為感佩”,稱“二兵先生居武威,其名未出隴右而其花鳥山水皆精,畫風獨特筆墨恣縱,近人無其匹,真畫壇一杰也。惜先生生平未遇,埋沒英才,甚無奈也?!弊鳛轭H負盛名的著名書畫評論家,發(fā)如此之嘆,且感佩有加,也算是給丁二兵先生的一點安慰吧。
人有多種活法,但死后留名且傳久者少。丁二兵先生以80高齡離開人世。就壽數(shù)來說,實屬高齡;就藝術魅力而論,數(shù)以萬計的書畫作品肯定會在武威永久流傳;就生平而言,他有一首《一剪梅》詞,“少年奮志早離家,為求榮華,告別榮華。歸來塞上種桑麻,十年孤慎,十年淚花。歲月迷逆如飛沙,白了頭發(fā),誤了年華。而今弄墨寫秋花,心里明霞,紙上烏鴉。”頗能體現(xiàn)他的心境。人生一輩子,有希望,有追求,有成就,可足慰平生。去的雖然去了,但給生者留下了諸多的思考。每一個追求藝術的人,在敬仰前輩的時候,更應借鑒其成敗得失,這是對前輩最好的追憶。
文/李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