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常見齒輪泵的結構,齒輪泵的原理?
簡述常見齒輪泵的結構 齒輪泵的原理? 一、工作原理: 齒輪泵采用兩個齒輪互嚙旋轉,對介質要求不高。一般壓力為6MPa下面,流量比較大。 齒輪油泵在泵體內裝有一對旋轉齒輪,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
簡述常見齒輪泵的結構

齒輪泵的原理?
一、工作原理:
齒輪泵采用兩個齒輪互嚙旋轉,對介質要求不高。一般壓力為6MPa下面,流量比較大。 齒輪油泵在泵體內裝有一對旋轉齒輪,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依靠兩個齒輪的嚙合,將泵內的整個工作腔分成兩個獨立的部分。A為吸入腔,B為排出腔。當齒輪油泵運行時,主動齒輪驅動被動齒輪旋轉,當齒輪從嚙合到吸入側分離時(A)形成局部真空,吸入液體。吸入的液體充滿了齒輪的齒,并將其帶到排出側(B),當齒輪進入嚙合時,液體被擠出,形成高壓液體,通過泵出口排出。
二、特點
1.結構緊湊,使用和維護方便。
2.具有良好的自吸性,所以每次開泵前不需要將液體倒入。
3.齒輪油泵的潤滑是通過輸送液體自動實現(xiàn)的,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需要添加潤滑油。
齒輪油泵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船舶、電力、糧油、食品、醫(yī)療、建材、冶金、國防等行業(yè)。齒輪油泵適用于輸送無腐蝕性、溫度不高于150的無固體顆粒和纖維℃、粘度為5~1500cst潤滑油或其他性質與潤滑油相似的液體。嘗試各種常溫下有凝固性的場合,以及高寒地區(qū)室外安裝和工藝過程中需要保溫的場合。
三、結構
齒輪泵主要由齒輪、軸、泵體、泵蓋、軸承套筒、軸端密封等組成。經氮化物處理的齒輪具有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與軸一起安裝在可更換的軸套筒中。當泵工作時,通過輸送介質自動實現(xiàn)泵內所有部件的潤滑。
四、注意事項
1、安裝
a.安裝前,檢查運輸過程中泵是否損壞,如電機是否潮濕,泵進出口防塵罩是否損壞,污垢是否進入泵腔。
b.管道安裝前,應用清水或蒸汽清洗管道內壁。安裝時,管道的重量應由泵承擔,以免影響泵的精度和使用壽命。
c.油泵應盡量靠近油池,管道連接部位不得漏氣、漏液,否則會出現(xiàn)吸液現(xiàn)象。
d.為防止顆粒、雜盾等污物進入泵內,應在吸入口安裝金屬濾網,濾網精度為30目/30in,進油管的橫截面積應大于三倍以上。
e.建議在進出口管道中安裝真空表和壓力表,以監(jiān)測泵的工作狀態(tài)。
f.當油池較深、吸油管路較長或介質粘度較高導致真空度過高時,可將進油管加厚一檔。吸油管路較長時,還應安裝底閥。
2、工作前檢查
a.泵的緊固件是否牢固。
b.主動軸旋轉是否均勻。
c.進出管道的閥門是否打開。
d.泵的旋轉方向是否符合要求。
e.在首次使用之前,應向泵中注入適量的介質。
3、維護工作
a.注意泵的壓力表和真空表的讀數(shù)應符合泵規(guī)定的技術規(guī)范。
b.泵在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異常噪聲或溫升過高時,應立即停止泵的檢查。
c.一般來說,安全閥不能隨意調節(jié)。如果需要調整,應使用儀器進行校正。將安全閥的截止壓力作為泵
d.額定壓力的1.5-2倍。
4、泵的停止
a.切斷電源。
b.關閉進出管道閥門。
五、磨損修復
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齒輪油泵會出現(xiàn)泵油不足,甚至沒有泵油等故障,主要原因是相關部位磨損過大。齒輪泵的磨損部分主要包括主動軸和襯套、被動齒輪的中心孔和軸銷、泵殼的內腔和齒輪、齒輪端面和泵蓋。潤滑油泵磨損后的主要技術指標不符合要求時,應拆卸分解,找出磨損部位和磨損程度,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修復。
1.主動軸和襯套磨損后的修復
齒輪泵主動軸與襯套磨損后,其配合間隙增大,必然會影響泵油量。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修復主動軸或襯套的方法來恢復其正常的配合間隙。若主動軸磨損輕微,只需將舊襯套壓出,換上標準尺寸的襯套,配合間隙即可恢復到允許范圍。如果主動軸和襯套磨損嚴重,配合間隙嚴重超標,不僅需要更換襯套,還需要采用鍍鉻或振動堆焊法增加主動軸的直徑,然后研磨至標準尺寸,以恢復與襯套的配合要求。
2.齒輪泵的齒輪磨損主要在齒厚部分,而齒輪端面和齒頂?shù)哪p相對較輕。齒厚部分的齒輪在一側磨損,因此齒輪可以翻轉180度。當齒輪端面磨損時,可研磨潤滑油泵殼體的結合面,以確保齒輪油泵端面與泵蓋之間的間隙在標準范圍內。